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地质勘察信息化平台研究与应用
作者 叶永玉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地质信息工程;智能数据处理;动态建模

引言

地质勘察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导环节,其数据获取效率与解析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安全。传统勘察方法受限于离散化数据采集与人工处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对地质参数实时性、多维度的要求。随着物联网与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地质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这对数据治理体系与分析方法提出了革新要求。文章通过构建新型信息化平台,着力解决多源数据融合、动态建模等关键技术难题。

一、地质勘察信息化的现状与挑战

(一)传统作业模式的技术限制

传统地质勘察技术体系存在显著的技术代差,其核心矛盾源于物理介质依赖性与人工处理局限性的双重制约。纸质介质作为主要信息载体,导致原始数据面临物理损坏与归档混乱的风险。据统计,某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约1/3的纸质记录因存储不当出现关键数据缺失。人工解译环节受制于技术人员经验水平的差异,在岩层界面识别任务中不同作业组的判定误差可达剖面尺度的12%~15%,这种主观偏差直接影响了工程地质评价结论的科学性。离散化数据存储架构形成典型的信息壁垒,某流域工程案例显示水文数据与岩土力学参数分属不同数据库系统,致使边坡稳定性分析时缺失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数据支持。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在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时面临网格剖分精度与计算耗时的两难选择。在有限元分析中,当网格尺寸缩小至0.5米时,百万级单元量的模型求解时间将超过72小时,这严重影响了工程方案的比选效率。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勘察设备产生的异构数据缺乏标准化的转换接口。某隧道工程中地质雷达波形数据与钻探岩芯描述信息因格式不兼容而产生多处数据冲突,暴露出传统技术体系在数据融合方面的结构性缺陷[1]。

(二)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地质勘察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技术适配性与系统整合度的双重考验,其核心障碍在于新型技术工具与传统工作流的融合冲突。分布式数据库虽能实现TB级的数据存储,但某省级地质资料馆的数据迁移实践表明,历史纸质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存在较高的信息损耗率,其主要源于模糊图纸的机器识别误差。点云建模技术将地质剖面重构精度提升至厘米级的同时,其数据处理能耗较传统方法增加了4.3倍,这对野外移动设备的续航能力提出了严苛要求。移动端数据采集装备的部署使单日勘探面积扩展至传统模式的2.8倍,但复杂地形条件下设备信号失锁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直接影响着数据采集的完整性。云端协同平台虽打破了时空限制,但在某跨区域工程协同中暴露出数据安全漏洞,未加密传输通道导致14%的敏感地质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算法的工程适配性面临严峻挑战,某滑坡监测项目中机器学习模型对新生代地层特征的误判率较高,揭示出该算法在地质体复杂性表征方面的理论缺陷。这些技术矛盾本质上反映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工具革新速度与地质认知深度之间的发展失衡问题[2]。

二、大数据技术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优势

(一)数据整合能力强

地质大数据整合的技术难点集中体现在多模态数据的语义对齐与物理存储优化层面。研究设计的混合存储架构创新性地融合了文档型数据库的灵活性与列式存储的高压缩特性,成功构建起涵盖地球物理场、岩土力学参数等多类专业数据的动态存储池。针对地质雷达波形数据与岩芯扫描图像的时空关联需求,开发了基于拓扑关系的元数据映射规则,通过建立三维空间坐标与时间戳的双重索引,使跨设备数据的空间匹配精度达到工程级标准。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