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力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优化;成本控制;风险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用电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力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物资调配压力日益增大。良好的供货管理不仅能确保施工材料按时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例如避免因断货导致的工期延误损失[1]。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如何优化物资采购全流程,对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工程采购供应链现状剖析
(一)供应商管理问题
说到当前电力工程采购的具体情况,供货商管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比如说有些供货商提供的设备参数不达标,或者存在售后服务跟不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再比如说在招投标阶段,怎么评估供货商的综合实力,避免出现围标串标这些违规操作,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痛点。现阶段电力企业在管理供应商这个方面存在着供应商太多太分散的典型问题。比如说一家中等规模的供电公司,往往要和上百家供应商保持合作,像变压器、电缆这些物资都需要找不同的厂家,这就导致公司很难准确掌握每个供应商送来的货到底合不合格,什么时候能到。特别是那些小规模的供应商,本身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有限,遇到紧急订单时经常出现延迟交货的情况。比如说突发的新冠疫情期间,当时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需求量突然暴增,但很多供应商的生产线根本来不及调整,导致初期防疫物资供应出现卡顿,没能及时满足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需求[2]。
(二)采购流程弊端
采购流程中的审批环节繁琐复杂,涉及多个部门,成为采购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在电力公司现行采购体系下,一个采购需求从提出到下单,需经过五六个部门盖章审批。物资需求部门要填写详细表单,明确所需物资的种类、规格、数量等信息;财务部门需严格审核预算,确保采购金额在预算范围内,防止资金超支;技术部门则要对物资参数进行确认,保证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这一过程不仅大大降低采购效率,还可能因审批周期过长,致使企业错过最佳采购时机,进而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尤其在变电站建设等大型项目中,所需设备材料种类繁多、价值昂贵,采购流程卡在审批阶段两三个月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能存在延迟或偏差,若某个部门对采购需求理解有误,还需重新沟通协调,进一步拉长审批时间。同时,审批流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旦出现部门推诿责任或审批不及时的情况,难以快速追责和解决[3]。此外,部分审批环节的标准不够明确,审批人员主观判断空间较大,容易导致不同采购需求在审批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影响采购工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三)物流配送困境
电力设备的运输往往面临体积大、重量大的特殊挑战,这就对运输工具的选择和运输路线的制定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比如变压器这样的设备,在运输过程中通常需要专门改造的重型卡车来运送,甚至需要安排交通协管员全程跟随。但即便如此,在城乡结合部的电力项目施工时,由于道路条件往往达不到标准,像变压器这类设备的运输周期会被明显拉长,运输成本也会成倍增加。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物流信息更新不及时,很多电力企业现在缺少能实时查看货物位置的追踪系统。当运输途中发生突发状况时,企业常常要延迟三四个小时才能获得消息,这就容易让整个工程进度卡在运输环节。比如有些运输公司虽然报价比较低,但在实际承运过程中既不愿意和厂家保持沟通,也不愿意在遇到堵车或设备倾斜时主动联系相关人员,这种服务模式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隐性成本[4]。
二、面临的挑战
(一)供应商选择有限
由于电力行业这个领域存在技术门槛高、安全规范严格等情况,再加上设备系统本身的复杂程度,实际上能满足要求的供应商数量比较有限。特别是在那些需要特殊定制的高端设备领域,真正具备生产能力且能通过质量认证的供应商可以说屈指可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