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据分析;审计监督;事业单位;风险预警;内部控制
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财务活动、预算执行及资产管理情况,直接关联着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审计监督面临的数据量急剧增加,传统“事后查账”型审计模式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片面性的弊端[1]。在此背景下,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审计问题预警机制是提升审计效能、加强风险控制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事业单位审计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机制与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事业单位审计监督现状与预警缺失
伴随财政资金配置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事业单位业务流程的复杂化,传统审计监督模式对日益动态的审计环境适应性变差,聚焦结果的审计方式不具备对潜在风险的前瞻性识别能力,难以达成“消祸于未萌”的监督目标。现阶段事业单位审计体系存在四方面核心问题:审计模式落后陈旧、数据资源碎片化、风险预警中断和内控制度脆弱,明显阻碍了监督效能的提升[2]。
(一)审计仍以“事后控制”为主,干预效力不足
现阶段审计主要依赖年度审计、预算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等周期性安排,聚焦结果查核,忽视过程管控与事前干预,受限于纸质材料及静态报表,审计难以及时跟踪业务流程,缺乏动态识别能力。随着财务自主权限的扩大,业务操作进一步呈现碎片化、即时化特征,传统“账后论断”模式难以迅速发现问题,影响监督的及时性与权威性。
(二)数据系统未集成,信息分析支撑薄弱
即便各类业务系统大体建设完毕,但由于数据结构异构、接口交互欠佳,造成“数据孤岛”情形,审计人员往往需要从多系统提取数据,随后人工整合,效能欠佳、差错偏高,技术类审计人才不足,数据分析手段仅局限于基础工具,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及建模能力,无法支撑复杂的审计分析工作[3]。
(三)风险预警机制缺位,问题识别依赖经验
目前风险识别大多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评判,缺少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面对业务复杂性逐步升高的形势,传统经验式识别方法难以契合实际需求。众多诸如专项资金结余、跨年度使用、资产报废等非标准事项缺少清晰的识别途径,风险信号屡屡被遮蔽,预警失效。
(四)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审计穿透力不足
一些单位内控制度只重形式、不顾实际效果,缺乏流程闭环及数据联动,关键控制要点缺位、权限分配不当,易引发合规性风险;关键业务操作环节仍依赖纸质流转,缺失追溯能力,导致数据出现盲区;同时存在审计配合不协同、信息供给滞后、跨部门协调受阻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审计深入调查与风险识别能力[4]。
二、问题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的审计逻辑与机制构建需求
事业单位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期间,涉及大量财政性资金的收支、资产配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调配运用。基于这一现实背景,传统围绕抽样检查、凭证审阅的审计方式,愈发难以适应“穿透式、全覆盖、全过程”监督的现实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据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推动审计自“静态核查”向“动态预警”转型构建了现实可行的路径。
(一)数据分析技术为审计预警提供实现路径
数据分析技术核心是对大规模、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清洗、建模和鉴别,以此找出潜在的规律、走向及异常信号,就审计领域而言,此技术的导入标志着审计活动从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到借助技术手段达成智能识别的范式转变,尤其在针对事业单位的审计里,数据类型彰显出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共存、实时性与周期性缠绕的复杂属性,传统审计手段难以达到有效覆盖要求。数据分析技术能利用构建模型对数据变化实时捕捉,察觉财务操作、资产流转以及人事安排等领域里或许存在的风险迹象,就预算执行这个方面举例,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周期长、流程环节繁杂、责任主体不单一,传统审计大多只能在年度结束之后对预算执行情形进行核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