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分布式能源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 王猛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物联网;分布式能源;自动化管理;能源利用效率;智慧能源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其高效、环保的特点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新宠。然而,如何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管理,确保其稳定、经济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这一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感知、传输和处理数据的强大能力,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注入了智能化元素。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能源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析其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调度策略和保障系统安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以期为智慧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理论依据。

一、分布式能源与物联网技术基础

(一)分布式能源概述

分布式能源正在改变人们获取和使用能源的方式。与传统大型电站不同,它直接在用电区域附近布置小型发电装置,比如屋顶太阳能板、社区风力发电机或生物质能设备。这种“就近发电”的模式好处很明显:既避免了远距离输电的损耗,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现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越来越智能,不仅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供电,还能在电网出问题时充当应急电源。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其难点,比如太阳能、风能存在间歇性问题,而且需要将各种发电设备和储能系统有机整合,这对技术要求很高。

(二)物联网技术基础

物联网技术就像一座桥梁,把物理设备和数字世界连接起来,让分布式能源系统变得更智能。这套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感知层负责采集数据、网络层负责传输数据、应用层负责处理和分析数据。具体来说,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能源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网络数据稳定传输,而应用层则通过分析数据,帮助实现能源调度和故障预警。不同的通信技术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选择。物联网平台不仅能存储和处理大量数据,还能统一管理设备,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它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使能源管理可以轻松融入企业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智慧能源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

二、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能源自动化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一)系统整体架构

借助物联网技术,分布式能源管理得以实现智能化、高效化。整个系统从底层设备到上层管理环环相扣,实现自动化运行。现场设备层是核心,包括光伏板、风机、储能电池等,负责能源的生产、转换和存储。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状态,确保运行高效稳定。数据采集与传输层通过智能传感器和多种通信网络,将设备运行数据和环境信息安全传送到后台。数据处理层是系统的“大脑”,负责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为能源调度、故障预警等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应用管理层直接面向用户,提供监控、调度、运维等功能,同时支持用户参与能源管理,如调整用电策略、查看能效报告等。

(二)现场设备层设计

针对不同类型的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需要安装对应的环境传感器,如温度、光照、风速、湿度等。传感器数量根据设备规模和环境复杂程度而定,安装位置要兼顾数据代表性和后期维护便利性。以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例,光照传感器安装于光伏板表面,采用余弦校正法计算实时发电功率,计算过程如公式(1)所示:

P=G·A·η(1)

其中,G为光照强度,A为光伏板面积,η为转换效率。设备接入这块,有线方式更稳更快,适合固定位置的设备;无线方式灵活方便,适合经常移动或者位置偏远的设备。具体用哪种,看实际情况:设备扎堆的地方用有线,分散的地方用无线,这样系统才能又稳又快[2]。

(三)数据采集与传输层设计

设计数据采集模块时,要确定采样频率、精度和数据处理方法。例如,用卡尔曼滤波降噪,提升数据质量。传输前用霍夫曼编码压缩数据,以减少流量消耗。选择通信协议要考虑设备分布和带宽,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MQTT)适合低功耗场景。网络采用星型结构,单个设备出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