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5岁不再是职场的边界线
前段时间,有人把某科技公司“35岁优化”名单扔进了小区物业群。紧接着,某新能源车企中层需要“年轻化”的内部文件也泄露出来。当这些消息时不时冲击着群内业主脆弱的神经,我看到了当代职场人共同的焦虑。
但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从未出现过“中年危机”这样的概念?
48岁的老张,在省粮油集团做了20年内刊编辑,去年被裁员了。他用补偿金在小区门口盘了个店,开手擀面馆,吃面条要排队。我问他怎么做起这个生意的,他说最初连和面都不会,现在也揉出了自己的一套“独门绝技”。他也做抖音,用做编辑时的文字功底写文案:“面团要像中年人的脾气,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蒸包子像过人生,急火快攻不如文火慢炖”……诙谐的文案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我也常点赞,经常去他那里吃手工面条。
老张的韧劲让我很佩服。他的转型并非个例。演员咏梅49岁拿到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后说:“我觉得自己像个刚入门的手艺人。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