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的创作者,总是自然地把生态意识融入到写作中。生存区位决定了他们被呼伦贝尔自然生态包裹其中,呼伦贝尔辽阔的草原、广袤的大兴安岭森林、众多的河流湖泊和野生动植物,构成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一。众多的资源禀赋,让呼伦贝尔的创作者充满了自信与骄傲。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各民族作者,其文化包含的精神信仰与生态智慧,自觉地让他们在写作中关注、呈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生态是他们创作的底色。
他们同这片土地形成了“共同体”关系,在欣赏崇敬大自然,主动被自然气派感染臣服的同时,一旦出现生态破坏的某些现象,是最令他们痛心疾首的,内心的平衡也就被打破了,创作就有意识地转向考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根源上来了。在这样的生态文学作品中,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或资源提供者,而是具有自身内在价值的主体。
今年的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活动即将在呼伦贝尔举办。为此,编辑部开展了“绿意北疆”生态文学征文活动。本期择选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从主题看,以书写自然之美为主,呈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这些客观的自然体多以作者生活的圆心展开,半径的舒张离不开家乡土地的范围。这里有他们最为熟识热爱的自然与风物,在表达上极富鲜活的生命力,读来亲切朴素。谢春卉的《花的故乡》,好似作者对故乡额尔古纳的深情告白,以小为切入点,写花、草、星星,再融入到开阔的自然地理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中,构成丰富的表意空间,营造了诗般的意境。
不同于征文作品的笔触,本期小说的批判性要突出一些。人和自然从天然原生的和谐到对立紧张关系的形成,再到对抗降级重建关系,这一过程的演变,本身蕴含了多重矛盾,适合用小说来表现。吕阳明的《海市蜃楼》,其行文的结构基本如此。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呼伦湖环境的破坏,而是以生活在周遭人们对它的态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现的。他窥视到草原伦理一旦失衡,生态的有机体就会瓦解,揭露出资本侵略、遗忘传统都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潜在原因。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生态保护的未来探索没有停留在诗意想象的层面上,而是构建了一种可操作的实践形式。
海勒根那的诗歌《草原骑手》触及到游牧文化本真的核儿。牧人世代遵循的草原逻辑就是天然的环保主义。诗中传递的忧伤和向往,是这个民族生存智慧与韧性的感性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