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平的愿望扎根于中国人心中,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习近平《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在越南国会的演讲》(2015年11月6日)
【释义】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
【解读】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原文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在春秋战国之前,“礼”曾经是上天所颁布的“天地之经”,即自然、社会和做人之“理”,成为上天所规定的宗教、政治和道德领域的总规则。在政治体制上,它作为“政之本”,用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在道德上,它规定着人们的等级差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以及彼此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到了儒家,才把“礼”之本源由天上降到人间,承认“礼”是缘于人情所定,将其适用范围从“大夫”下降到了“庶人”。“礼”和仁、义、智、信一样,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一。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和,即和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无论古今,千差万别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必须有秩序、守规矩,相互尊重,能够忍让,这样才能保持人和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和发展。“礼”正是这样一种调节器,使各类矛盾与冲突相互转化,和谐共存。
“礼”的核心是“敬”。古人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这种敬和让,一方面是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真诚地尊重他人和社会、尊重道理和规矩,顾大局,善忍让,这是礼之“质”。
怎样才能知礼、讲礼,做到“敬”?中国古代儒家认为“礼者养也”,就是说讲礼的关键在于培育、修养。孔子的弟子颜渊谈到他的老师对他的教育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就是指礼的培育和修养。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有“礼”,要自觉遵守法规纪律,特别是要严格执行文明礼貌规范,既要懂得尊重人,也要接受他律,严格自律,努力在生活工作中修正自己,努力做好道德指数的提升。
礼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需要“应时而变”。在礼的培育和践行中,不论是对于礼之“质”,还是礼之“文”,都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和需要,不断发展变化,使之更加完善。在对礼的践行过程中,也要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懂得“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做到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不能偏执于某些“死理”,做那种不知变通的“迂夫子”。(王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