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谁编的
作者 葛兆光
发表于 2025年9月

孔子的理想是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一个政治家。他曾游说列国诸侯,希望实现他的理想,可是他除了一小段时间当过官以外,一直没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于是他只好退居家中教导弟子。而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主要就是通过教学与演说产生的,像人们非常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等箴言式的语录,就是他平时教育弟子的话语,至今还流传不绝,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产生影响。

《论语》就是他一生言论及行为的总记录,《论语》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问答体,也有一些叙事性文字,共分二十篇,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这二十篇分篇并没有内容上的意思,大概是当时根据竹简卷起来方便与否而分的,每篇之间没有一定的中心思想的差异,它们的篇名也只是摘取每篇开头两三个字而来的,像《学而》就是因为这一篇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宪问》就是这一篇开头是“宪问耻”,这大概是为了写在竹简卷的边上以示编次而用的,并没有特殊的意味。

那么,《论语》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编的?从古到今大约有三类说法。

第一,孔子在世时就编成,并经过孔子本人审订。这种说法最早是南朝梁代的皇侃在《论语义疏》里提出来的,清人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李塨《评乙古文》都坚持这一说法。可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文献上的依据,主要根据来自“大圣人经天纬地之文,岂他人可能代笔耶”、“圣人之言,固为后世诸子之所莫及”这样一个观念,换句话说,就是孔子是大圣人,圣人的语录是不能伪造的,也是伪造不来的;这些话都是圣人之言,必然是经过孔子本人认可的,否则弟子不能编也编不了,所以说是“必被(孔子)印可,乃得预录”。这种说法当然靠不住,因为这并没有文献依据,只是他们太崇拜和迷信孔子的心理使他们如此维护孔子圣人和《论语》圣经权威,其实《论语》里有的记载分明是第三者对孔子言行的叙述,有的记载分明是孔子死后的事情,绝不可能是孔子自著。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