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父之乱”看《春秋》褒贬
作者 周梓翔
发表于 2025年9月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形容如果不除掉作乱的魁首,国家的祸难就无法停止。这句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是齐国大夫仲孙湫出使鲁国后对齐桓公说的话,原文是“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他为了夺取鲁国政权接连弑杀国君,使鲁国陷入长达数年的内乱。

《春秋》对“庆父之乱”的记载

“庆父之乱”这段历史最早记载在《春秋》中。梳理《春秋》,与之相关的经文共十九条,分别是:

庄公三十二年(前662):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冬十月己未,子般卒。

公子庆父如齐。

闵公元年(前661):

元年春王正月。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

季子来归。

冬,齐仲孙来。

闵公二年(前660):

秋八月辛丑,公薨。

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

公子庆父出奔莒。

冬,齐高子来盟。

僖公元年(前659):

元年春王正月。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九月,公败邾师于郾。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挐。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僖公二年(前658):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从经文可以看出,《春秋》文辞十分简略,记录每件事只用一句话,没有其他解释。仅仅通过经文,我们无法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因此先对“庆父之乱”的来龙去脉进行简要叙述。

“庆父之乱”始末

鲁庄公的夫人姜氏是齐国人,死后谥“哀”,也称“哀姜”。因为她一直没能生下儿子,庄公就想立小妾生的子般为嗣君。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叔牙认为,庄公去世后应该让庆父即位,但季友强烈反对,主张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由子般做国君。

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可仅过了两个月,庆父就派人杀了子般,另立年仅八岁的闵公为国君。弑君之后,庆父逃往齐国。闵公元年(前661)八月,在季友的推动下,齐、鲁两国在落姑结盟,流亡在外的季友返回鲁国。这年冬天,齐国大夫仲孙湫出使鲁国表示慰问。

庆父不但弑君作乱,还和哀姜私通。闵公即位后,两人再次谋划,想让庆父做国君。闵公二年(前660)八月,庆父又派人杀害了闵公。短短两年,两位国君被弑。事后,庆父再一次出逃。这年冬天,齐桓公派大夫高傒出使鲁国,并订立盟约。

庆父出逃后,流亡在邾国的季友重新回到鲁国,立子申为国君,即鲁僖公。庆父也想回鲁国,却遭到拒绝,最终上吊自杀。齐桓公得知哀姜的所作所为后,派人将她召回,并在半路杀了她。鲁僖公念及母子之义,请求齐国送还哀姜尸首,将其安葬。

“庆父之乱”中的褒贬

《春秋》不但记事简略,而且蕴含褒贬。根据学界的研究,《春秋》经文常通过使用特定的字、特殊的称谓,或特意记录本不必记录的内容、省略本该记录的内容,来隐晦地评价人物与事件。如果不明白这些《春秋》笔法,就很难了解书中的褒贬态度,也就不知道《春秋》宣扬的义理究竟是什么。

在古人为《春秋》作的“传”中,《公羊传》《穀梁传》专门解读《春秋》的书写体例,以设问自答或直叙经义的方式分析《春秋》笔法,揭示“微言大义”。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