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涌万里,向海图强。
我国大陆海岸线逾1.8万公里,岛屿岸线超1.4万公里,如银链般蜿蜒舒展;1万余个海岛似珍珠散落碧海,约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碧波万顷——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既承载着千年向海而生的文明记忆,更孕育着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较2012年实现翻倍增长。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经济正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蓝色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为海洋经济的腾飞搭建起坚实的政策框架。
“海洋经济正从‘量增’转向‘质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而科技创新正是推动海洋经济实现跨越的关键。”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赵昕告诉本刊记者。
如今,海洋经济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日益紧密:汽车燃油可能来自深海油田,手机电力或许源于海上风电,海水淡化可能缓解水资源紧缺,深海算力有助于夯实数字底座……
科技的乘数效应持续放大,不仅破解了海洋开发的技术瓶颈,更重塑了产业逻辑,推动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跨越,让“向海而兴”从历史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海洋科技让“蓝色粮仓”更丰盈
8月16日中午12点,南海之滨的南沙渔港人声鼎沸。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天际,数百艘渔船扬起白帆,驶向大海——为期三个半月的休渔期正式结束,渔民们带着满载而归的期望,开启新一轮出海捕鱼作业。
岸边的海鲜市场,商户们将碎冰敲得簌簌作响,透明的冰粒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静静等候深夜归港的渔获。泡沫箱码得整整齐齐,仿佛已能嗅到几小时后扑面而来的咸鲜。
这份对“第一口鲜”的执着,正被科技打破地域的边界。距离渔港不远处,今年5月投产的蓝色渔港,将水产精深加工、智能分拣、冷链物流等七大功能模块集聚一体,每年可加工3.5万吨水产品,冷链仓储能力超过8000吨。
“我们的速冻温度能达到零下40℃,让食材迅速降温锁鲜。”蓝色渔港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通过整合‘养殖—加工—配送’全链条资源,蓝色渔港加工的水产品已经能实现‘朝捞夕至’,从码头直抵餐桌。”
从“靠海吃海”的经验主义,到“耕海牧渔”的现代化发展,202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357.59万吨,同比增长3.39%。科技正全方位渗透到海洋渔业的各个环节,从养殖模式到养殖区域拓展,再到种业创新,为“蓝色粮仓”的丰盈持续加码。
“耕海牧渔”用上了黑科技
8月的南海,阳光洒在珠海市桂山蜘洲岛海域的碧波上,两座巨型平台如钢铁巨人般稳稳矗立,平台四周整齐环布着数十个硕大的重力式深水网箱——这便是“格盛1号”智慧型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
“格盛1号”采用了半潜桁架结构,既稳固又灵活。平时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还不到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平台共有3个养殖分区,总养殖水体达到3万立方米以上,一次性可养450~600吨鱼。同时配备绿色能源发电、网络通信、饲料储存与冷藏、环境监测、水下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
过去,养殖员需要开船到重力式网箱旁边逐箱投喂。如今,无人机、无人船自动投喂技术不仅提升了饲养效率和饲料利用率,也有效解决了遇上风浪时饲料船无法作业的情况。
在距青岛120海里的黄海海域,有一片总面积达553.6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深蓝2号”两座大型养殖网箱就布局在这里,总养殖水体规模达14万立方米。
“‘深蓝1号’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2号’是目前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大型网箱装备。”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公司总经理田建国说。
深远海养殖最大的优势在于养殖空间大,且水域干净。黄海冷水团具有温度低、水质优良、溶解氧充足等天然条件,为三文鱼、鲑鳟鱼等冷水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现在已经成功捕捞了几批,咱们自己养的三文鱼也能端上老百姓的餐桌了。”该负责人说道。
从“靠海吃海”转型“智慧耕海”,种子是渔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海水养殖核心种源攻关。2024年,我国审定发布水产新品种23个,水产新品种累计达306个,其中包含多个海洋水产品。
这些新品种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海洋渔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巨大潜力。
走进位于日照市多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膨腹海马养殖车间,海马们密密麻麻聚在一起,正在养殖池里随着水流游弋。
海马作为一种近陆浅海小型鱼类,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日照海马科技创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系统研究了膨腹海马的生殖细胞发育、骨骼生长及雄性育儿囊调控机制,通过基因筛选技术培育速生、高繁品系,大幅提升了海马的养殖成活率。
“海马干品收购价每公斤达到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很高。”日照市东港区水产协会海马分会会长秦四勇告诉记者,目前东港区涛雒镇已形成集膨腹海马育苗、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从事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达到了20家,全年生产干品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0%。
从南海之滨到黄渤海湾,各种意想不到的“黑科技”正在“各司其职”:AI机器鱼在网箱里“放牧”,实时监测鱼群健康和海洋环境;无人机化身“空中投喂员”,按点送“外卖”;连“鱼脸识别”都用上了,哪条鱼该加餐、哪条鱼该“体检”,智能系统都可以及时监测到。
如今,中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达到47万吨。
“科技创新彻底改变了‘靠海吃海’的粗放模式。”赵昕说。过去,近海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体污染,过度捕捞又让渔业资源衰退,不少海域陷入“产量降、生态差”的恶性循环。
如今广泛使用的深远海智能网箱,通过环境监测点实时捕捉水温、溶氧量等数据,结合“鱼脸识别”技术实现精准投喂,减少了饲料浪费,在单平台年渔获量达千吨的同时,提高了养殖区水质净化率。同时,底播增殖、海洋牧场生态修复等技术,让贝类等生物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净化海水,也让高产和生态保护不再是对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