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国大陆南部,一条蜿蜒4100余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宛如巨龙,1900多个海岛如珍珠散落南海;1.14万公顷的红树林居全国面积之首,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近半,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完成安装……
这里是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收获丰厚“蓝色家底”——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达到27.3%。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格局变化,如何再上新台阶,广东需找准方向。6月26日,广东聚焦海洋经济这一主题召开全省会议。“高规格”释放“强决心”,广东要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着力在整体推进中全方位变强,在抓主抓重中逐步逐项变强,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广东正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蓝色经济带”
沿着广东蜿蜒的海岸线一路前行,海洋产业的蓬勃活力扑面而来。从广州、江门的船舶制造,到深圳、东莞的海洋电子信息;从汕尾、珠海的海工装备制造,到湛江、阳江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项目……14个沿海城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串联起广东的蓝色经济带。
在广州南沙,占地585 万平方米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气势磅礴。作为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这里聚集了中船黄埔文冲、广船国际、粤新海工等造船龙头与新势力。
“截至上半年,我们手持民用船舶订单共108艘479万载重吨,交船期已经排到了2029年。”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下称“黄埔文冲”)副总经理韩建兵对本刊记者说,2024年黄埔文冲工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2.0%。
作为高科技、重工业的代表,造船产业牵引多产业协同增长,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技术升级、促进就业等特点。目前,广州已经形成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包含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等产业的高端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
湛江的海洋牧场,同样生机勃勃。雷州湾海域上,一座庞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恒燚1号”正在起网。一批批“深海珍馐”从这里驶往各地“餐桌”。


“恒燚1号”总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集绿色能源供给、陆海远程通信等功能于一身,配备饲料自动化投喂、养殖鱼群监控识别等智能化养殖系统,可实现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