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烟台“经海005”号智能网箱将一尾尾海水虹鳟收网;在青岛港码头,装载着中车四方出口智利10余节地铁车厢的货轮鸣笛起航,远赴智利;同一时刻,中集来福士与荷兰海工巨头再度携手,打造新一代甲醇多燃料海底铺石船。
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图景。
山东的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山东半岛蜿蜒入海,拥揽3500余公里、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在山东16个地市中,7个地市为沿海城市。15.86万平方公里的毗邻海域面积,几乎与陆地面积相当,堪称“海上也有一个山东”。
山东提出,建设海洋强省。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1%,位居全国第二。海洋经济对山东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肩负着“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蓝色”正在成为经济大省山东发展的重要底色。
精耕蔚蓝,“蓝色粮仓”渔歌嘹亮
蔚蓝海面上,随着巨网缓缓升起,一尾尾虹鳟鱼跃出水面……这是烟台经海渔业今年首次大规模起鱼的生动场景。这些“深海来客”当日即被端上不少家庭餐桌。
在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经海”深海智能网箱已经投放8座,实现深远海虹鳟鱼规模化养殖。
“今年我们共收获1500吨海水虹鳟,还获得国内首个BAP国际认证。”经海渔业科研部主任张黎黎向本刊记者介绍,在这里,一条鱼从投苗、喂养到生长监测,再到收获上市,全流程都有高科技护航。
要实现深远海养殖,离不开重器加持。经海深海智能网箱养殖平台,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网箱采用68米×68米×40米钢结构设计,配备集成应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自动投喂、洗网机器人清洗、集控系统等自动化装备,实现全程智能化养殖管理,仅需3~4人就能管理9.4万立方米的养殖包围水体。
“通过声呐和双目识别系统,我们能实时掌握鱼的数量、分布、体长、体重等数据,实现精准喂养。”张黎黎介绍说,“每个网箱年产渔获量约1000吨,随着自主育种、育苗等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掌控力。”
在烟台配套的育种中心、活鱼中转基地、加工厂相继建成,产品通过经销商、电商、直营店销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地。
海水虹鳟、对虾、扇贝……越来越多优质海水产品走上百姓餐桌,这背后是“蓝色粮仓”建设的纵深推进。
“山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渔业大省。近年来,我们积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聚力打造‘蓝色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