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陆铭:城市群“组团”发展的民生红利

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指明方向。
当前,我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呈现怎样的格局?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协作?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依托中心城市辐射,打造多个功能节点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理解“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模式对优化国家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性?
陆铭:当前我国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活动与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中,这一过程体现了经济集聚的高效率。“组团式、网络化”的核心,即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在特定区域内打造多个城市或功能节点,通过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和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各城市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聚焦依赖人口规模与密度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为其他外围城市提供丰富的消费场景;外围城市则发展制造业、农业、旅游业,为中心城市提供产品支撑。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如果一个城市群内部的不同城市之间,能够借助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增强联通性,同时还能推进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一体化,这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协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主要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工是怎样的?还有哪些优化空间?
陆铭: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城市群是承载经济功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发挥着科创引领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文化动漫、芯片制造等非海运依赖型产业中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东北、西北、中部城市群承担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