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漫步在新疆墨玉县拉里昆国家湿地,沙退、水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大碱坑”。为加强湿地保护工作,促进生态平衡,墨玉县通过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一系列措施,对拉里昆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让这个意为“开满郁金香的湖泊”名副其实。
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统筹谋划、高位推动下,新疆水利部门围绕“水”,聚焦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水利工作部署要求,系统谋划新疆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以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为保障,统筹做好“节水、蓄水、调水、增水”4篇文章。
经过70年超3000亿元投资建设,新疆基础水利设施建成671座水库、12.54万公里干支斗渠、逾8000公里堤防护岸,灌溉面积达9917万亩,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访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个部门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新疆水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自治区水利系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伴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民生水利和河湖生态保护全面加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支撑。
深化改革,推动水资源管理由分散走向统一
水之于新疆,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守护千万百姓安居的生命之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之要。
然而,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长期受制于水资源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困局。“新修水库、水渠等水利枢纽尤为重要,这为提高全疆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民生用水起到支撑作用。”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杨桂权告诉本刊记者。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变流域间、区域间或兵地间分散管理状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统一水资源管理体系,着手从根子上解决水资源结构性匮乏问题。
2023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全疆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高规格成立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党委层面专门成立的水资源议事协调机构,印发实施《关于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新时代新疆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疆水发展与水安全战略规划》《新疆水网建设规划》,系统构建治水政策规划体系,对全疆水资源进行提级管理。
自此,新疆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流域管理体制改革,14个地(州、市)、40%的县(市、区)党委相继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从根子上打破分割、多头管理格局。
2024年,新疆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56家水利涉改单位统一挂牌履职,把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作为出发点,深化流域管理机构改革,在南疆完善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管理机制,在北疆建立“六河一湖”水资源管理机制。
在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新疆不断健全理顺体制机制,从根子上打破水资源“兵地分割”、流域区域多头管理的局面,推动水资源管理由分散走向统一,揭开治水兴疆历史新篇章。
如今,新疆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历史性重塑,新疆水资源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发生深刻转变、实现重大突破,水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力、贡献力更加凸显。
“健全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要积极稳妥做好流域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张强在新疆2025年全区水利工作会上说,今年要继续做好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北疆重点河流“六河一湖”机构、人员、资产移交等“后半篇文章”,推动流域管理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随着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完善,多部门协同共治带来的效应正惠及民众。

采访中,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像湿地保护这块工作,就不是林草局唱‘独角戏’,我们一方面联合水利部门优化水资源调度,确保生态用水不挤占农业用水;另一方面依托4A级景区优势,规范发展生态旅游,设置观鸟台、科普馆等设施,既避免过度开发,又让周边群众通过旅游服务增收。”
兴修水利,万千清流润民生
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水资源总量却仅占全国的3%左右。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要解决新疆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瓶颈问题,就要建好用好新疆水利基础设施,让其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清流浇来鱼米飘香
“我们家现在靠池塘养殖,年增收6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渠首村村民阿不都克热木·吐尔地开心地告诉记者:“原来我们墨玉县春季干旱少水、夏季洪灾肆虐,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改变,这得益于水库稳定供水。”
改变当地居民用水困境的,正是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