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何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已成为技术政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议题。
然而,在现实语境中,人工智能治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误区。一种较为典型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仍在初始阶段,此时提出治理问题可能会过早地对技术创新形成不必要的束缚。本质上说,这种看法一方面低估了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可能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低估了治理机制在引导和塑造技术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的关键作用。事实上,治理并非创新的对立面,而是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制度性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在人类认知领域的进展速度令人惊叹。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目测试中,人工智能模型已逐步具备解决复杂题目的能力,部分模型在解题准确率上甚至超越了人类参与者的平均水平。这种技术的跃升,不仅增强了人们对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行性的预期,也加强了社会各界在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时加强治理的紧迫感。
三个常见的人工智能治理维度
人工智能治理(AI Governance)是多维度、多工具、多主体参与的动态系统性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防范潜在风险,更在于塑造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应用边界,使技术的进步与社会价值相协调。
治理既包括伦理与原则的制定,也包括政策激励与市场规制,还涉及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可以说,人工智能治理是规范、引导、协调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总和。目前较为通行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伦理与价值维度——该维度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系统在开发与应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性与可控性、透明性与可解释性(保障用户了解人工智能系统的运作机制与决策过程)、公平性与非歧视性(防止人工智能在算法训练或部署过程中加剧社会不公)、责任可追溯性。
这方面,中国人工智能治理专家委员会于2019年提出了“负责任人工智能”的八项治理准则。欧盟、OECD、IEEE等国际组织也相继发布了多套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政策支持与市场激励维度——治理不仅是限制,更是塑造和激励。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研发资助、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政策与公共采购等方式,为人工智能创新提供制度土壤。同时,也需要通过反垄断政策、数据共享机制、中小企业扶持等手段,维护技术创新生态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