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之路需共护法律明灯照归途
作者 何军
发表于 2025年9月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一些本应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必备的法律常识,往往因一时冲动或认知偏差而走上歧途,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更可能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未成年人常见犯罪类型及认知误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令人忧心的低龄化态势,14—16岁青少年(甚至更低龄少年)涉足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频发。这些案件往往具有突发性、暴力性和团伙化特征,犯罪动机却出奇简单—或是日常琐事纠纷,或是“哥们义气”驱使,或是满足网络游戏、奢侈消费等短期欲望。而家庭经济困境、监护职责缺位、教育引导缺失以及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也使得部分未成年人的早期不良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干预,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升级。

盗窃罪 17岁的小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为购买游戏装备,多次实施盗窃行为。利用小区便利店管理漏洞,小李趁店员不备偷拿香烟、饮料和小额现金。他觉得“超市的东西不值钱,即便被抓也没事”。经公安机关调查,小李的累计盗窃金额已经超过3000元,法院最终认定小李构成盗窃罪。

盗窃罪的常见认知误区

社会上存在“小偷小摸不算犯罪”的错误认知,认为“拿点零食零钱无所谓”“偷熟人东西只要对方不追究就没事”。根据《刑法》第264条及相关司法解释, 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 无论涉案金额大小,均构成盗窃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盗窃罪侵害的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是否取得被害人谅解仅影响量刑,不改变犯罪性质认定。另外,有些人欲以“借用”之名洗脱罪名,但只要是未经权利人同意且非法占有的行为,本质上仍属盗窃。未成年人盗窃同样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严重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抢劫罪 16岁的小张因经济拮据,伙同几名朋友在深夜实施抢劫行为。他们尾随一名路人至偏僻路段后,小张对受害人进行言语威胁,其余同伙则围在一旁。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