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奇才韦东奕:7秒短视频涨粉2000万背后
作者 张德强
发表于 2025年9月

2025年6月6日,一条7秒钟的短视频,让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再次成为全网焦点。视频中,他斜挎书包,腼腆地说:“我叫韦东奕。”账号开通仅3天便涨粉2000万,评论区瞬间化作“高考许愿池”。这位数学奇才,以连续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哈佛大学破格邀约却执意留国的传奇经历和“韦神”的外号,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界的现象级人物。如今他被称为“陈景润接班人”。那么,广受追捧的“韦神”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偏科天才”,令国家队教练惊叹

1991年,韦东奕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数学家庭”。父亲韦忠礼是山东建筑大学数学系教授,母亲俞蓁同样从事数学教育。这个家庭的书架上,堆满了泛黄的数学期刊和手写笔记,而年幼的韦东奕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数学的奇妙世界。

当同龄的孩子热衷于看动画片、玩电子游戏时,韦东奕却是抱着家里的数学书籍读到出神,而且津津有味。韦东奕的数学启蒙,始于一本《华罗庚数学学校》。这本书是父亲特意放在家里的,原本只是想让儿子偶尔翻翻。没想到韦东奕对这本书看得入了迷。之后,家里的餐桌、阳台,甚至卫生间的墙壁,都成了韦东奕的“草稿纸”,上面全是他的演算过程。

韦东奕小时候与父亲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解数学题。有一次,他非常好奇地问爸爸,学数学除了能算账外还能干些什么?韦忠礼一听乐了,他告诉儿子,小到工厂里的车床、发动机,大到导弹、火箭、卫星、原子弹等,哪一样都离不开计算出来的大量精确数据。比如发射火箭,数据稍微偏差一点点都会酿成重大事故。爸爸的解释让韦东奕明白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研究数学的种子从此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读小学一年级时,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学习加减法,韦东奕已经沉迷于书中复杂的数学问题。有一次,他站在马路边发呆,母亲喊他回家吃饭,他却突然说:“我在想这道题怎么解。”

初中二年级时,韦东奕被破格选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奥数训练队。进入高中后,韦东奕的数学天赋全面爆发。

2007年,在国家集训队的训练中,韦东奕的表现令人惊叹。在24道超高难度的训练题中,他完成了23道半,创下了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其中许多解法是他自创的。教练惊叹道:“韦东奕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很多题目他能直接看到本质。”

他的解题速度之快,常常让教练组措手不及。有一次教练安排4小时的模拟考试,韦东奕1小时就交卷了,然后开始研究试题的变形延展,使得教练不得不临时给他准备更难的题目。

韦东奕在解题时有个独特的习惯:在思考特别深入的问题时,他会不自觉地双臂悬空,手指在空中比画,仿佛在模拟高维空间的运算。教练们开玩笑说,他这是在“隔空解题”。但事实证明,他的“隔空”思考往往能带来最精妙的解法。

巅峰对决,

18岁时成为“国际奥赛”双冠王

2008年7月,韦东奕代表中国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IMO),他的这次“首秀”堪称完美。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选手们每天需要在4.5小时内完成3道超高难度的数学题。第二天的压轴题是一道极其复杂的平面几何题,绝大多数选手都选择了传统的几何解法,而韦东奕却另辟蹊径,用纯代数方法给出了一个长达四页的解答过程。

中国代表队副领队回忆说:“当时我们看到他的解题过程都惊呆了。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用几何变换来解的,但他完全跳出了这个框架,用代数方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证明体系。我们三个领队花了整整三个小时才完全理解他的思路。”

更令人惊叹的是,韦东奕在完成所有题目后还利用剩余时间研究试题的变种。他当时在思考如果把题目中的某个条件放宽,会有什么新的结论。这种对数学纯粹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在选手中极为罕见。最终,17岁的他以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成为中国队最年轻的冠军!

与其他选手不同,韦东奕对获奖本身并不在意。夺冠后,当其他选手兴奋地展示奖牌时,他只是平静地把金牌放进了书包。他解释说:“数学的乐趣在于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奖牌只是形式上的东西。”

回国后,父亲问他:“比赛紧张吗?”韦东奕摇摇头说:“题目挺有意思的。”父亲深知,儿子对数学的热爱纯粹而执着,奖牌对他而言只是副产品。

如果说2008年的表现已经足够惊艳,那么2009年在德国举行的第50届IMO上,韦东奕则彻底奠定了“韦神”的地位。他在第二天的比赛中,仅用1小时就解决了著名数学家陶哲轩花7个小时才完成的压轴题。这道题涉及复杂的数论知识,标准答案需要运用多种数学工具。但韦东奕找到了一个极其简洁的切入点,用初等方法就完成了证明。

当时监考老师都注意到这个中国男孩,其他选手还在奋笔疾书时,他已经开始检查答案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解题过程比标准答案简洁很多。

在颁奖现场,这位戴着黑框眼镜、身材瘦削的中国少年安静地站在领奖台上。当主持人宣布他以满分42分的成绩夺得金牌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一次,韦东奕成为IMO历史上罕见的双满分得主,当时他只有18岁。

韦东奕在IMO夺冠后,父母带他去吃肯德基庆祝。然而,他盯着包装纸上的函数图形发呆,完全忘记了吃饭。母亲笑着说:“这孩子脑子里全是数学。”

韦东奕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默默支持。父亲韦忠礼常常深夜陪他演算,母亲则为他准备夜宵。当韦东奕沉浸在数学世界时,家人从不会打扰他,而是给他足够的空间去思考。

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让韦东奕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热爱,最终走上数学巅峰。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家庭对纯粹学术精神的坚守。

担任北大助理教授,

被视为“陈景润接班人”

2010年,韦东奕以IMO“双冠王”的身份被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开启了他在北京大学的学术传奇。进入大学后,韦东奕的数学天赋在更高层次的学术竞赛中继续闪耀。

2013年,在第四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韦东奕一人独揽分析、几何、概率、应用数学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金奖,几乎包揽了所有重要奖项。这项竞赛的考纲涵盖58本专业书籍,难度远超普通教材,而韦东奕的解题方法往往比标准答案更简洁高效,被师生称为“韦方法”。

2014年,韦东奕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哈佛大学甚至为了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只要韦东奕愿意来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前往国外深造时,韦东奕却选择留在北京大学的国际数学中心,跟随田刚院士继续做数学研究。读博期间,韦东奕的研究方向聚焦偏微分方程、流体力学和随机矩阵理论。他在三维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正则性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该方程被列为“21世纪7大数学难题”之一。只用了三年半,他又拿到博士学位,并且留校任教。

与学术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韦东奕近乎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他常年拎着1.5升矿泉水瓶接白开水饮用,月均消费不足300元,三餐常以馒头和素菜果腹。暴雨中,他曾赤脚涉水,只为不打断脑海中的公式推导,思考入迷时甚至对一棵白杨树道歉,误以为撞到的是人。

2021年,一段“手提馒头、矿泉水”的采访让他意外走红网络。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韦东奕却淡淡地说,他的时间只想留给数学。导师田刚院士评价他:“他像陈景润(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纯粹到令人心疼。”

如今,韦东奕已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被称为“陈景润接班人”。他的数学传奇并非偶然,而是两代人“痴迷学问、执着求知”的精神传承。

韦东奕知道,父亲韦忠礼的人生之路充满艰辛。高考恢复后,父亲凭借天赋与勤奋考入山东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破格晋升为数学教授。他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却始终保持低调。韦东奕的母亲俞蓁,是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位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女性得主,后留校任教。韦忠礼病逝后,她独自支撑家庭,经常在儿子学习时默默为儿子准备夜宵,甚至帮他注册社交账号,希望他多接触外界。但韦东奕的社交账号的唯一关注仍是“北大数学研究中心”。

有人嘲讽韦东奕傻,说这样一个数学天才,只要一直参加竞赛就会有不菲的收入,如果进入大企业,年薪百万也绝对不在话下,而不是手拎馒头和水。

韦东奕对这些议论漠不关心,依然平心静气,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来探索数学领域那些人类未曾探究的奥秘。田刚院士说:“正是因为如此,韦东奕才能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国际赛场,才能让中国的数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2025年6月6日,亲属为韦东奕拍了一条7秒钟的短视频,不料让他一下成为全网的焦点。镜头中,他斜挎书包在黑板前笔直地站着,腼腆地说:“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账号开通3天涨粉2000万,因恰逢高考,评论区瞬间化作“许愿池”。

有人说,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韦东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他多年来对数学不改初心的痴迷。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韦东奕用纯粹与执着书写着数学的传奇。他远离世俗的纷扰,坚守内心的热爱,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数学研究。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天才,不仅在于天赋异禀,更在于那份对学问的痴迷与坚守,令人由衷敬仰。

编辑|张辰玥

本文刊登于《家庭百事通》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