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用13分钟的专题报道,讲述了成都文艺工作者卢树盈的感人故事。这位仅有小学文化、曾在蒲江县箭塔村卖水果的农家妇女,凭借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与热爱,17年间发表了超过三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网络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她的作品《箭塔村故事集》荣获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特别奖,她完成了从“果摊”到“文坛”的华丽转变,并最终站上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领奖台,成为成都文艺界的励志典范。
而今,她不仅坚持创作,还在乡间开办公益写作班、创建读书会等,成为一名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践行者。最近,她受聘成为成都一所高校民间文学创作的特聘专家,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大学的学术报告厅。从水果小贩蜕变为作家的逆袭人生,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33岁种下“作家梦”
卢树盈出生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因家庭变故,她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务农。结婚生子后,孩子刚满百天,她便带着孩子去雅安卖水果。几年后,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卢树盈在辅导孩子功课时发现自己无法胜任。很多标点符号她不认识,有很多字也不认识。深感羞愧的她当即萌生了自学的念头,决心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彼时,在卢树盈水果摊附近,有一位从事蔬菜生意的小哥,他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此后,每日水果摊收摊后,她便带着女儿前往小哥家中学习电脑操作,常常夜幕深沉才骑车搭载女儿回家。时间一长,卢树盈生出了购置一台电脑的念头。“网络上那么多骗子,你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就不怕被骗?”为劝阻妻子,丈夫还叫来了父母。“不买电脑,给你买衣物好不好?要不,给你买金银首饰?”卢树盈不为所动。“你小学文化,初中都没毕业,买电脑干啥?你会打字吗?连打字都不会,竟还想买电脑?”卢树盈笃定地回答:“我虽不会,但我可以学。”在她的不懈坚持下,家中最终添置了一台台式电脑,并将网线接入出租屋,前后花费7000多元。而当时,她每月水果销售所得仅2000余元。
有了电脑,卢树盈可以随时跟全国各地的人交流,她说:“突然间感觉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空闲的时候,卢树盈便练习打字。刚开始,无论是对面店铺的招牌,还是顾客遗落在摊上的报纸杂志,都成了她练习打字的素材。她利用卖水果的空闲时间,不断用手机练习,不会打的字就记在本子上,待回家查字典。就这样,她慢慢地跨越了第一道难关。
学会打字后,卢树盈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她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父亲的故事。尽管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和段落,但她质朴的文字、真实的情感吸引了很多读者。在贴吧连载两年,卢树盈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与网友交流时,没人知道也没人相信她是个卖水果的农村妇女。得知真相后,有人留言:“你完全可以去当作家。”
“你要是能成为作家,我手板心给你煎鱼。”当丈夫知道小学学历的妻子想当作家时,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倔强的卢树盈听后一声不吭,暗自开始创作:“一年不行,我写两年;两年不行,我写十年。我不信用十年的时间,我不能发表一篇文章。”
白天卖水果,晚上写文章
卢树盈有了写作思维后,卖水果也成了饶有趣味的事。闲暇之时,卢树盈热衷于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外貌、体态、性格等特征,都能被她敏锐地捕捉。如果遇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她会思考人物背后会不会藏着鲜活的故事。每天来买水果的人很多,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会听到很多新鲜事。她会把在卖水果间隙听到的片段一一记录下来。
不久后,卢树盈以那些听来的风俗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短篇小说《草原上的婚礼》,刊载在杂志上。这是她发表的第一篇故事,其主人公原型就是卢树盈水果摊隔壁的藏族姑娘。在3年时间一百多万字废稿的基础上,卢树盈终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叩开了文学的大门。“这些字都是你写的呀?这些标点符号都是你打的吗?”偷偷瞒着家人写了三年的文章,当她把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递到父亲面前时,父亲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有一天,一家故事论坛发出一条消息:每位作者,只要在一年内发表两篇以上的故事,就能免费到上海学习。面对这样的机会,卢树盈喜出望外,她下决心一定要争取到这个机会。当时,卢树盈除了卖水果,还在上驾校,白天没有时间,她就熬夜写作。短短两个月,她瘦了十多斤,最终得到了去上海学习的机会。在上海学习的日子里,卢树盈的写作技巧突飞猛进。就这样,卢树盈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写作。
“2018中国故事节·枫泾廉政故事会”征文,卢树盈创作的故事《送你一把草》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而后,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和读者投票,最终被提名为2018年度“中国好故事”。2019年,卢树盈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2019春节大联欢。
近年来,跟随网络小说的潮流,卢树盈还创作过八部网络小说,共发表四百多万字,其中有三百多万字和天府文化、千年古县蒲江有关。卢树盈说:“民间文学是宝贵的财富,应该好好收集和保护,如果不这样做,它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白天卖水果,晚上写文章,卢树盈成了家乡远近有名的作家,她创作的故事、散文、小说等数十万字,在全国、省、市等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得奖项。2024年,卢树盈历时十余年创作的《箭塔村故事集》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该奖项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是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荣誉。同年,该作品获得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特别奖。
卢树盈因写作出名后,村民们都不敢相信这位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天不亮就在柑橘地和茶园里劳作,忙着喂养家畜家禽的农村妇女会是作家。“最忙的时候,衣服从早到晚就没有干过。”晚上收工后,她还在家里或工作室写作到凌晨。多重身份的转换,家人、朋友都戏称她是个“超人”。
振兴乡村文化,带动更多人讲故事
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学习、爱上写作,卢树盈从一名乡土作家化身为箭塔村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践行者。她在村里临溪河畔修建了“卢树盈乡村作家工作室”,开放读书大厅,开讲公益课,组建箭塔读书会,带领当地村民一起学习。
在工作室,卢树盈免费讲授各类公益课程,内容涵盖写作技巧、写作指导、童话故事绘本、参与式戏剧、家风家教课堂、讲故事比赛等。参与上课的既有孩童,也有成人。箭塔村村民杨琪是公益课的常客,他说:“卢老师讲的课程与别人不同,除了传统的教学,还有新颖的原创小剧本,让大家进行参与式戏剧体验,寓教于乐,让我们增长了很多文学知识,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箭塔文化。”当谈到上公益课带来的意义时,56岁的箭塔村村民李梅也表示:“以前村里没啥文化活动,大家聚在一起除了闲聊就是打牌。现在有了公益课,孩子们玩得开心,也学到了东西。通过挖掘箭塔村的本土故事,我们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大家都觉得村子更有凝聚力了。”
2024年,卢树盈筹办了第一届“书香箭塔”童话故事绘本大赛和“爱家乡趣问趣答”活动,她希望以此为平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更多有天赋的故事创作者。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写作水平,享受创作的乐趣。除此之外,她还组建了“箭塔读书会”,把一批热爱文学的人聚集在一起,同时将自己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热心地为他们做指导。卢树盈的写作公益课开办了近50场,有七八千人次参与。
如今,无论多忙,卢树盈每天都会坚持写几千字的文章。她常说:“终身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奋斗的方向。她透露,近期正在酝酿新书,还积极筹备第二届“书香箭塔”童话故事绘本大赛,希望将箭塔村打造成一个充满故事的村庄。如果时间允许,她还计划走进更多的村庄和社区,为成年人带来公益讲座,倡导“真善美”的文明新风尚。她坚信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更多的人写故事、讲故事、演故事,让这些故事源自民间、回归乡土,将天府文化发扬光大。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传承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2025年6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用长达13分钟的专题报道,深情讲述了卢树盈的动人故事。“能受到央视的关注和报道,我感到非常激动。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厉害,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农民。”面对荣誉,卢树盈始终保持着农民的质朴。
编辑|龙轲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