粢饭里的旧时光
作者 李清
发表于 2025年9月

清晨的薄雾里,街角飘着几缕炊烟。蒸笼掀开的一刹那,糯米的热气裹着清香扑面而来,摊主麻利地扯开湿毛巾,雪白的糯米饭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这种能捧在手心里边走边吃的粢饭卷(简称粢饭),曾是江淮大地最温暖的晨间记忆。

现在的青少年可能连粢饭的名字都鲜有听闻,只因街头已难觅它的踪迹。在我的家乡扬州,年纪稍长的人,估计没几个不曾尝过粢饭的滋味。实际上,粢饭的“粢”字本应写作“糍”或“餈”。“粢”原指古代祭祀用的谷物,也泛指各类谷物。而“糍”特指糯米制成的食品,比如常见的“糍粑”。粢饭既以糯米为原料,写作“糍饭”更为合理。只是“粢饭”的写法流传既广,大家也就约定俗成了。

粢饭并非江苏独有的早点,过去在上海也很普遍。曾有说法称,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是上海早点界的“四大金刚”。上海童谣里也唱:“粢饭炝饼小馄饨,吃好今朝想明朝。”

粢饭的做法不算复杂,简单地说就是糯米饭裹油条。先将糯米洗净浸泡,用木桶蒸熟后摊在干净的毛巾上。

本文刊登于《家庭百事通》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