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露营的意义
作者 朱杭琪
发表于 2025年9月

近年来,露营逐渐从一种小众的户外活动,演变为都市人逃离喧嚣、亲近自然的热门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帐篷、篝火、星空和山野的照片铺天盖地,露营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露营热潮的兴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之浮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正在侵蚀那些本应纯净的自然空间。

“无痕露营”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种露营方式,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无痕露营的核心在于“不留痕迹”,即人类在自然中的活动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这一理念,最早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当时,国家公园和荒野区域因为游客激增,面临严重的生态破坏。于是,美国林业局和户外组织共同提出“无痕山林”原则,并逐渐发展成一套系统的环保指南。

无痕露营有七大原则,包括:提前规划与准备,选择合适的营地,避免高峰期,减少对生态的集中冲击;在可耐受的地表行走和露营,避免在脆弱植被或湿地扎营,使用已有营地或硬质地表;妥善处理废弃物,带走所有垃圾,包括食物残渣、卫生用品;保持自然原貌,不砍伐树木、不破坏岩石、不采摘野生植物;减少营火影响,尽量使用炉具代替篝火,若必须生火,需确保完全熄灭;尊重野生动物,不投喂、不惊扰,保持安全距离;考虑其他游客的感受,降低噪音,避免强光,共享自然空间。

这些原则看似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强的自律性。例如,许多露营者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完美营地”的照片,但却忽略了他们的帐篷可能正压在珍稀植物的生长地上;篝火晚会固然浪漫,但未完全熄灭的火种却可能引发山火……

事实上,无痕露营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生态伦理的体现。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写道:“大自然塑造了我们,而我们却在改造大自然。”很多时候,人类习惯于以征服者的姿态面对自然,而无痕露营倡导的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即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

实际上,现实中的露营文化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近年来,国内一些热门露营地因为游客激增垃圾遍地,草地被车轮碾压,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因人类活动而萎缩。例如,珠海市凤凰山塘抱石水库附近的山腰平地,就曾因为露营者违规搭建帐篷宿营和生火煮面,且未及时熄灭灶台内余烬,在山风作用下余烬复燃并引燃山林,以致过火林地面积达约77 公顷……诸如此类的事故提醒着我们,如果无节制地消费自然,最终买单的仍然是人类自己。

真正的荒野之美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共存。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说到:“我们虐待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视为一种属于我们的商品。当我们把土地看作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才会怀着爱和尊重去使用它。”

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的后代走入森林、攀登山峰或漫步湖畔时,他们看到的不应该是满目疮痍的垃圾场,而是一片依然纯净的自然。而这,正是无痕露营的终极意义——让荒野永远保持它最初的模样。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