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蔚县 数百座古堡守护的千年奇迹
作者 之心
发表于 2025年9月

黄土夯筑的古堡村落,《黑神话:悟空》中的南安寺塔和玉皇阁,热闹的晋剧社戏,精美的传统剪纸……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一笔笔勾勒出蔚县千年古城的历史轮廓。

蔚县历史源远流长,是200万年以前东方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后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蔚县茶山村风光。

在燕山和太行山交汇的深处,壶流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深藏着一座从历史深处走出的古城:河北蔚(yù)县。蔚县坐拥中国北方三重地理阶梯:南控飞狐陉锁钥中原,中据壶流河冲积平原粮仓,北接蒙古高原游牧带。

公元4世纪,拓跋鲜卑正是凭借这一战略支点,整合胡汉资源,最终奠基北魏王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年后的今天,从明朝开始拔地而起的古城堡群,联手80万亩灿烂的杏林,形成长城脚下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

北魏王朝发迹之地 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

蔚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最南端,古称“蔚州”,得名于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封地“尉文”(据《史记·赵氏家》记载,“尉文盖地名”)。因为“尉”与“蔚”形近音同,后世通假,“尉文”逐渐演变为“蔚州”。

蔚县的历史底蕴极为深厚,历经尧舜禹三代的归属变迁之后,到周朝,成为戎族建立的代国属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设置代郡,这里又成为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阵地。

进入西汉,短暂设立的代国,很快因为匈奴的大举入侵而宣告灭亡,随后重新设置代郡。当北魏政权在北方崛起,蔚县凭借南部屏障、中部良田、北部牧场的独特地理优势,成为拓跋鲜卑壮大势力、沟通南北的关键基地。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正式设立蔚州,从此奠定这一区域的基本格局。

唐朝开元十二年(724年),蔚州治所最终确定在如今的县城。这一时期,蔚州作为重要的文化纽带,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儒家教育理念在此与游牧文化深度交融。然而,在五代乱世,后晋皇帝石敬瑭为获取契丹支持,将包括蔚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给中原王朝带来长达数百年的巨大边防压力。

辽金时期,蔚州凭借险峻的飞狐峪(太行山八条重要通道之一)控扼南北交通要道,成为宋、辽、金激烈争夺的军事重镇。民间流传杨六郎镇守此地,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虽属演义,却也旁证了这里曾发生过无数烽火硝烟。

蔚县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钧瓷并列成为代表中国的三大城市(民俗)文化名片。图为蔚县开阳古堡星空。

元明时期,蔚州战略地位依旧重要,明朝将它纳入“九边重镇”(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大力修筑长城、城堡。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