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斑犀鸟六十日 “以命换命”的血色守望
作者 柏青
发表于 2025年9月

甘愿画地为牢,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树洞内,拔掉羽毛为即将出世的孩子铺就巢穴……冠斑犀鸟的一生,都在践行“死生契阔”的誓言,下着“以命换命”的赌注。

摄于印尼科莫多东努沙登加拉群岛的热带雨林

网络平台上,摄影师发布了一则在云南纳版河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纪录片,片中出现了一种长相奇特的犀鸟。

画面中,晨雾尚未散尽,一对犀鸟掠过雨林的层叠树冠。雄鸟蜡黄色的巨喙在晨曦中泛着金属光泽,它精准地衔住一枚紫红色榕果,但却并未吞食,而是将果实转送到伴侣口中。雌鸟发出“嘎克、嘎克”的欢鸣,黑白羽翼在气流中微微震颤。它们的盔突前端,醒目的斑块如同古老图腾——雄鸟的如泼墨般浓烈,雌鸟的却淡若烟霞,这是它们独有的生命印记。

这种鸟,就是冠斑犀鸟。

醒目的巨喙 超高的解毒智慧

通常情况下,冠斑犀鸟大多栖息在热带雨林中。从印度北部、东南亚,到中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的中低海拔热带森林中,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冠斑犀鸟对居住地的选择极为挑剔,喜欢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保存完好的原始季雨林中,尤其喜欢把树龄超过300年的西南桦、千果榄仁当作居所。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石山,冠斑犀鸟就把巢穴筑在陡峭的石灰岩洞,用石缝替代树洞,延续血脉。

一天里的黎明和黄昏,是冠斑犀鸟最为活跃的阶段,它们成群结队,飞行觅食,傣族猎人将它们拍打巨翅的声响,形容为“森林的晨钟暮鼓”。午间的高温时段,冠斑犀鸟大多会隐身密荫之中,安静地休息。

白冠犀鸟
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对栖息地的选择十分挑剔,通常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对树种的挑选更是苛刻。摄影师在斯里兰卡捕捉到这种珍稀鸟类的身影。

冠斑犀鸟的体型很大,体长近80厘米,通体覆盖着墨黑色的羽毛,光照下泛着青铜绿辉。巨大的翅膀尤为夺目,仿佛披挂着中世纪骑士的鎏金战甲,当翅膀展开,幅度达到1米左右。当它们展翅滑翔,头颅前伸,双翼平展,仿佛一架小型飞机,被傣族乡民们敬畏地称作“飞机鸟”。最摄人心魄的,是长约15厘米的蜡黄色巨喙,上部延伸出形似犀角的盔突——雄鸟的盔突有着浓墨般的黑斑;雌鸟的盔突洁净如象牙,仅边缘晕染着淡灰色阴影。这种黑白分明的性别密码,在幼鸟羽翼未丰时,都以灰影出现,随岁月流转,逐渐变得异常清晰。

实际上,冠斑犀鸟长长的巨喙,其实是漫长演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而锻造出的“工具”。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