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两座临水的老公园,一是百花潭,一是望江楼。
百花潭在南河边上,望江楼则处在南河与府河合流之后的地段,所以百花潭在望江楼的上游,两者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各得其所。
先来说说百花潭的故事。1940年重阳,四川著名政界人士邓锡侯在私家别墅“康庄”设宴招待朱自清、萧公权等人。朱自清当时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夫人是成都人,此时他正在成都休假。参加完这个宴席,朱自清写了一首诗:《二十九年夏历重九晋公招饮康庄敬赋》,诗中写道:“将军有丘壑,小筑百花潭。松竹自多胜,风流皆所谙。逢辰集健侣,对酒唱高谈。异日烽烟静,追思此味醰。”虽为应景之作,但邓锡侯这人却颇值得一说。
邓锡侯字晋康,康庄是他私人别墅,而康庄的旧址,就在如今的百花潭公园上。
百花潭名字的来历颇为久远,据《蜀中名胜记》记载,在过去的浣花溪上,住有一民家女任氏,家境贫寒,但勤劳善良。一日,她在水边为病僧洗涤袈裟,不料莲花应手而出,整个水面漂满花瓣,故名百花潭。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现实中的百花潭,位于成都西城通惠门外,西郊河由北而南,南河从西向东,两条江在青羊宫东北角处汇合,水势急湍,形成一个深潭,即今日得百花潭。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有人在北岸的宝云庵竖了一块石碑,上有“古百花潭”字样,这块碑,至今保留在百花潭公园内。
在过去,百花潭是钓者喜欢的地方,被视为闲逸之地。樊孔周是四川近代商界的一大人物,开办工业,兴修水利,筹办银行,但也招来各方非议,改革派的命运往往如此。于是蜀中名士赵熙就写了一首诗赠他,其中写道:“君言果验西川福,我亦花潭占钓矶。”意思是你有美好的计划造福一方,但世态险恶,要急流勇退,到百花潭去钓鱼。
百花潭公园的历史不长,其地在民国时期主要是一些显赫人家的别墅和果园,如邓锡侯、孙震、甘典夔等成都军政要员都在此购地筑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