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学魅力何在?
每年的高考热点,都离不开中国两所顶级高校IP,简称“清北”。
两校抢夺生源的竞争传闻演变为民间逸事“抓状元”,收到清北录取通知书的视频广为流传—不过今年有个尴尬的梗:北大录取通知书上的文字被指有“语病”。在灼热的聚光灯和高倍舆论放大镜的双重加持下,这版沿用超过30年的通知书突然成了众矢之的。
更为尴尬的一幕出现了,江西某中学的高分学生弃报北大,引发争议。紧接着,录取成绩出炉,985集体爆冷的新闻甚嚣尘上。
自高考恢复以来,顶级高校第一次“跌下神坛”。挑战者是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大学—大湾区大学在广东的分数线与华南理工一致;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的分数线超过中山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在广西的录取分数线超过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浙江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南开大学;西湖大学在重庆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南京大学。
这些新大学大多成立时间不足10年,西湖大学是今年首次走出浙江招生,大湾区大学、福耀科技大学更是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在极度依赖口碑和传承的教育界,这些新大学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中国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这个疑问,也是我们本期封面的缘起。
1977年以来,中国高考综合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从考察科目、考题风格到报考方式,已经历至少5轮调整。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打破文理分科的传统,开始试点选考模式;2017年,院校+专业组的新型志愿填报方式也开始试行。自此,中国家庭填报志愿的心态发生质变,对“专业”的认知和意识被迫提升,“院校”的光环悄然暗淡。2023年,多省市开始推行更为灵活的专业+院校填报模式,学生多则要填上百个志愿。
专业的重要性逐步上升,叠加近年来紧迫的就业局面,志愿填报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显著提升。2025年7月,百度发布《2025高考数据报告》,热搜专业榜前十名被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类专业占据,2024年热搜专业中的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跌出前十。理工科持续升温成了公认的现实,今年放弃985名校的学生,多数放弃的实际上是冷门专业。而崛起的这批新大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小而精、高起点、专注理工科。
很多人看到这一幕,会不自觉想起1980年代,高考恢复初期盛行的民间箴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合当时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对实用学科需求极大的背景来看,这几年国家政策对硬科技的重视与当时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譬如,1980年代的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氛围,并未因此觉得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降低了,而如今,“文科无用”说几乎成为主流。
这期封面,从新大学的特点、职校地位的上升、志愿填报的演变、文科的危机入手,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两位专业人士的访谈也切中要点。以我个人为例,通读之后,我略有担心,现在对理工科的追逐,盲目成分较多。文理分科包括整体分科的思维本质上割裂了现实世界中各个科目之间的根本联系,其弊端是限制了个人建立全域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思维与决策的能力,而后者,才是长期职场和人生课题上所需的真正能力。
高考、教育,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它多少也参与塑造了我们正身处其中的职场。一直以来,我们并不希望给大家既定的答案,而是期待大家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