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官方规定的财务指标,公司偶尔也会自己发明一些运营指标,试图证明日常工作的效率很高、情况很好。但这些被发明出来的指标需要更细致、严格地解读,才能看透公司的目的。
“同店销售增长率”就是这么一个雾里看花,但连锁品牌都很重视的指标。本期节目,我们就尝试从正面攻破它的伪装,并结合霸王茶姬招股书和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看它到底能解释什么、不能解释什么。
“同店销售增长率”这个词中,销售额和增长率都比较好理解,麻烦的是“同店”两个字,因为每个品牌的定义可能都略有区别,这也是这个指标比较容易有猫腻的地方。
一般而言,同店销售指的就是这个品牌稳定运营的一批“老店”,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的销售额,毕竟新开的门店经营变化本身就很大,纵向比较意义不大。但关于“老店”就会产生几个追问。首先,多老可以算老店?这其实是每个品牌自己定义的,有说开业一年就算的,也有一年半才算的。不太工整的,比如星巴克,是13个月。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稳定运营”?实际操作中,一般是看门店的营业天数和营业时长,是否和总部预先规划的一致,以及有没有因为装修或者其他原因被限制了营业条件。这个其实在新冠疫情期间影响比较明显,因为如果没法正常开业的话,某家门店的数据很可能就会从同店池子里被剔除出去。
第三个问题,销售额和“店”的关系怎么定义?是只算门店的线下销售,还是不管线上线下,只要从这个门店里卖出去的东西都算?比如我们看lululemon的财报,就会发现因为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所以像电商订单自提这种情况它也是算到同店业绩里的。
不过严格来说,lululemon的财报披露的都不叫“同店销售增长率”,而是又加了一大块直营电商的销售额,最终披露的是线上线下总体的“可比销售增长率”。
这三个需要细致定义的问题,放在一起就会导致一个情况:不同公司之间,看似有一些财报之外的指标可以比较,但仔细看注释,又会发现很难完全横比。所以“同店销售增长率”这个指标,更多还是在讨论单个品牌自己的老店发展情况时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