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暑气未消的深圳,几名建筑工人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门外忙碌着。在工人熟练的操作之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几个大字被缓缓卸下,变成了地上堆积的笔画。路过的学生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不久后,这里将挂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这个新名牌。当天,在各大地图导航App上,这所学校的定位名称已悄然更新。
两个月前,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同意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基础上设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信大”),并设置了软件工程技术、现代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这5个本科专业。“深信院”成了“深信大”,正式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也成为继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之后,深圳第二所公办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不稳定反而让职业学校焕发新的生机。依托深圳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深职大和深信院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录取分数线逐渐走高。在升格本科之前,2023年,深信院在深圳市外、广东省内的高考投档线已经超越本科线,其中,历史类超21分,物理类超26分。这意味着,不少原本可以进入传统本科院校的学生,最终选择到深信院读专科。
今年是这所学校首次面向广东省内招收本科生,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物理类投档最低分达到566分,超过本科线130分,与深职大齐平,甚至超过了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这两所“双一流”高校。
为何深信院能让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宁可放弃传统本科的光环,转而押注一条更具不确定性的职业道路?这所年轻的深圳学校,正在拓宽有关“好大学”的标准。
为什么选择深信院?
和位于深圳南山区大学城的高校不同,深信院扎根于深圳东北部的龙岗区,这里不仅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北理莫斯科大学,更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镇——华为的总部及核心基地就坐落于此。
深信院微电子学院2023级学生龙奇伦是从张雪峰的直播里了解到这所职校的。当时,张雪峰在直播中强调报考职校应该关注当地产业集群和政府发展目标,那是龙奇伦第一次认真思考职校的价值。龙奇伦的高考分数超出家乡贵州的本科分数线40多分,足够选择一些本科院校,但他对专业并不满意。怀着未来在深圳从事电子类工作的梦想,他将深职大和深信院填在了第一、第二志愿。“我只报了软件技术和微电子这两个专业,且不服从调剂。”龙奇伦的选择果断而坚定。
所有接受《第一财经》杂志采访的深信院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在他们择校时的重要性。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以下简称“计软学院”)2023级学生黄鑫泉说,自己的高考分数足够报考普通二本或民办本科,比如广东省内的肇庆学院、嘉应学院等,但这些学校所在城市较为偏僻,可选专业也不理想。和龙奇伦一样,黄鑫泉的第一、二志愿也分别填报了深职大和深信院。“深圳不缺机会,虽然学校是专科,但至少毕业后在深圳就业没问题。”黄鑫泉说。
就业,始终是大多数报考职校的学生的首要目标,而深圳,这座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柱的城市,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就业保障。其中,包含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在内的电子信息又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
事实上,深信院的创立与发展,和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早在21世纪初,计算机硬件、光电和通信设备、微电子、软件等已是深圳的优势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等学校应运而生——2002年,深圳教育学院、深圳市财经学校与深圳工业学校合并组建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与信息技术发展同频共振”是其办学理念之一。
深信院的专业设置同样密切跟随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共开设了54个专业,其中41个与信息产业强相关,形成了国内高职院校中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完备的专业体系。学校重点建设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专业,积极对接深圳的“20+8”产业集群(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今年首批设立的5个本科专业也都与电子信息产业息息相关。
城市的优势叠加与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让深信院在职校中脱颖而出,甚至不输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对那些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而言。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信息类专业愈发受到青睐。“首先定位深圳,然后考虑就业。”黄鑫泉表示,选择专业时,他是直接在信息技术的大类下按照分数依次排列各专业,“毕竟现在想在职场上发展,都需要编程和计算机的能力”。
升格本科后,深信大的吸引力更是大大增加。广东省内的学生本就热衷于去广州或深圳上大学。除了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尽管深圳高校常被垢病缺乏历史底蕴,但其充足的经费预算、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以及新颖完备的设施资源,都对学生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