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还能行吗?
作者 江睿杰
发表于 2025年9月

“如果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2023年,在直播间回复家长就高考志愿填报的提问时,抖音粉丝达千万级的网红张雪峰以一种极端方式表达了他对文科专业的不推荐。

张雪峰是近年国内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大V之一,他的这一言论快速上了热搜、引发讨论,随后广为流传,被解读为“文科不行了”的征兆之一。自那以后又过去了两年,文科的境遇未见改善,而“不行”的程度似乎更甚了,且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地、大范围地“不行”—去年秋季,哈佛大学取消了30多门课程,多数为文科,全校学生中修读传统文科(humanities)的比例降至12%,仅略高于2010年时的一半;今年,复旦大学宣布文科招生比例缩减近半。根据多年跟踪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统计,2020年至2024年全国高校裁撤最多的五大专业中,有三个属于文科,新增数量最多的五大专业则基本都是理工科的,且多与人工智能方向相关。

在张雪峰“打晕”新闻学之后几个月,ChatGPT开通了联网搜索功能,普通用户对人工智能也有了更深切的实感。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用AI代写论文,越来越多基础文案工作可以借由AI的帮助更高效地完成,越来越多AI直接生成的内容开始赚取到流量甚至财富……一些过去被认为是主要通过文科类教育掌握的技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面前显得好像不用学就会,就算学了也很难谋取高薪职位。这再一次冲击了文科的价值,简言之,学文科,不划算。

如果把高等教育视作一种人生投资,消费者当然可以追求性价比,但这种社会情绪如果被过分放大,会带来显见的负面效应。当舆论普遍认为文科“只能写写文章”“不能产生实际价值”“培养的是考研考公机器”,企业招聘时可能也会有意无意屏蔽文科教育背景的求职者,形成系统性排斥,而文科毕业生会被贴上“就业弱势群体”的标签,陷入低预期的自我循环。

同样是社会情绪,不同时代对应不同的结果表达。中国人对理科的偏爱其来有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算得上是80后一代的童年格言,不过当时,人文类学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唱衰。在市场经济刚开始活跃的世纪之交,外语、新闻、法律,和泛文科类的金融、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甚至是录取门槛不低的热门选择。

从逻辑上讲,学文科的性价比高低和文科作为专业学科本身价值几何,本就是两个问题,只是在“文科无用论”的流行叙事和随之蔓延的社会情绪中,二者常常被混淆。而要真正理解叙事为何发生、情绪为何蔓延,需要拆解问题,逐一审视。

首先,“文科不行”,really?

讨论文科教育的性价比之前,明确文科的概念范围非常重要。

在高中阶段,“文科”的概念很清晰:如果考生在高考中加试的科目是历史、政治、地理,那就是文科生;如果加试物理、化学、生物,那就是理科生。

单就这一层面而言,文科并没有式微。王欣在上海一家排名靠前的市重点高中教语文,她发现这两年学生的文理分班比例和自己十几年前读高中时基本一致,主选文科的考生占比稳定在25%左右。背后的逻辑不难解释:由于招收文科生的大学专业远少于招收理科生的,只有那些文科成绩明显优于理科或者对文科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才会愿意在这种限制下选考文科。“选文或是选理最终取决于学生擅长什么和喜欢什么,而这个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王欣说。

进入大学后,“文科”的含义发生变化。在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所列的12个专业大类中,招收文科生的学科一般都被视为“文科”,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史哲,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艺术学以及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则被视作“理科”或“理工科”。

按照这个分类标准来考察文科类毕业生的就业表现,同样不存在文科“不行”。麦可思研究院统计了2019年至2024年这5年间各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薪资变化,其中经济与贸易类以及戏剧与影视学类的涨幅都超过105%,不仅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也超过了土木、生物、医学等理工科大类。

理工科不仅没有在薪资方面全方位碾轧文科,其就业率也有短板。比如前几年火热的计算机大类,这两年在AI的冲击下就业率快速下跌。麦可思发布的《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类专业2024届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落实率仅为8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在主要专业中接近垫底。

政策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也从未重理轻文。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推动高校学科设置改革,此后两年间全国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撤销专业2534个。细究这个裁撤名录,你会发现在12个专业大类中,属于理工科范畴的理、工、农、医四大类合计撤销专业1206个,几乎占到被撤专业的一半,震荡幅度并不逊于文科。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