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阳:每个人都应该想办法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作者 吴一凡
发表于 2025年9月
叶晓阳,教育经济学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担任教育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行为经济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专注于通过科学方法改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决策,尤其是帮助弱势群体,增加其人生机会。

作为普通人,我们都知道尽量不要在关键时刻选错方向,因为试错的机会额度有限。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极具标志性的节点,承载着无数家庭和学子的期待。而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更是这个重要关卡上的关键一步。它与你之后的人生息息相关。

什么专业更好就业?什么行业更有前景?什么城市、什么学校更富性价比?什么才是兼顾个人志趣和发展潜力的选择?什么是看上去很美的坑?

很多人即便不是一头雾水,也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我们采访了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教育从业者叶晓阳,从2016年涉足一对一高考志愿填报辅导以来,他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考生与家长,积累了大量真实而鲜活的案例。在他看来,当下能自主报志愿的学生是极少数,家长过度参与是普遍现象。很多人走向了高估专业效应与自身竞争力的极端,仅凭零散案例或短期趋势选专业,忽略了个人兴趣与能力的重要性。

依靠过往经验就能大致预判未来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如今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填报高考志愿的逻辑与思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止步于“填好一个志愿”,而是应该延伸到更广阔的人生发展层面,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塑造核心能力、跳出标准化路径。“每个人都应该想办法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Yi YiMagazine

Y 叶晓阳

Yi在你看来,高考报志愿是一个具有怎样意义的节点?

Y第一个是实际的意义。报志愿涉及选择学校、专业和地域,这些选择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先说专业,绝大部分人在职业生涯早期从事的工作,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较为相关,从长期维度来看,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从事的工作类型和职业方向。再看学校,学生在学校中认识的各类人,以及学校自身的底蕴与文化,因为学校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地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观察人们的就业去向会发现,大部分人要么回到家乡工作,要么前往主要的几个大城市,要么留在大学所在地就业。甚至大学对很多人而言也是一个“婚姻市场”,不少人会在大学期间找到人生伴侣。从定义整个人生框架的角度来说,高考报志愿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第二个意义涉及人生意义层面。高考报志愿是每个人在成年后第一次有机会独立自主地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前面提到的实际影响。更关键的是,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为自己的人生作主,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决策的方法、掌握其中的逻辑,进而为自己作出有预见性的选择。

Yi你说高考报志愿让学生有机会独立作选择,那么在你接触到的学生中,自己报志愿的占比大概有多少?

Y总体来说10%。这或许还是一个相对乐观的估计,在填报志愿一事上,绝大部分家长的参与程度都太高了。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人生选择,是当下的普遍现状。

Yi你刚刚提到了学校、地域、专业这三个要素,在给家长和考生做志愿指导时,你一般会如何为这三个要素排序?

Y关于学校、专业、地域这三个报志愿的核心因素,我有一个论断叫“不可能三角”。我经常会极端地讲,除了各省的高考状元,其余所有人几乎都不可能实现学校、专业和地域的完美匹配,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必然要在这三个因素里有所取舍。至于“取什么、舍什么”,因人而异、因分数而异、因家庭背景而异。因人而异,主要看个人偏好、兴趣以及对职业的规划;因分数而异,是因为不同分数段能选择的学校、专业范围完全不同;而家庭背景不同,也会让选择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我从来不会推荐具体的志愿,也不喜欢推荐。最让人纠结的情况往往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分层体系里每个层级的末尾段,比如末流985和头部211该怎么选?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这些985高校,从地域来看确实没有优势,如果你未来的规划是直接就业,那这类中西部学校的地域条件会非常吃亏。但如果你的目标明确,本科学习只是第一步,未来要考研甚至出国,从西部地区走到中部、东部发展,那选择这类学校未尝不可。还有一个层级对比很明显的情况,也是这两年非常突出的趋势:末流本科已经招不到学生了。不能简单地说学生变得“更现实”,但大家确实越来越清楚实际情况了。排名靠后的本科院校,尤其是收费很高的民办独立学院,其办学质量、就业认可度,甚至比不上最好的专科院校。这时候又要面临取舍,比如有人会觉得读专科没法考公务员。每个人的想法差异很大,这也决定了学校、专业、地域这三个因素没有统一的排序标准。

Yi我们了解到现在不少家长在为孩子填报志愿时,更倾向于先看专业,再考虑学校,而且非常关注“以后能不能有稳定的工作”“薪资水平如何”等,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Y其实不只是中国,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