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人的关注度太低了
作者 叶雨晨
发表于 2025年9月

编者按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2035年,是中国拟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年份。今年距离这个目标只有10年的时间了。在现实世界里,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求学到就业,我们每个人的处境其实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它全面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也全面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确定,我们的教育需要,也正在进入一场变革之中。围绕这个话题,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从宏观和实际操作环节解读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Yi Magazine

Ch 储朝晖

Yi近几年涌现了一批新型大学,你比较关注其哪些创新之处?从办学理念、学术架构、科研模式、师资来源、运行管理等特征看,它们与传统大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新在哪里?

Ch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按文理学科分别组织教学,而是以问题或项目导向式的、集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更关注全球的技术前沿,旨在培养完成某项任务、具有探索能力的人。第二个特征是它们的人员,尤其是师资,主要来源于原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而非从事管理的,且大多数在国际知名高校学习过、工作过,它们的组织形式与原有的本科学校相比,行政管理特征相对淡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的交往准则、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是不同的,不用在交往上花太多精力和成本,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差异,也是刺激新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像当年叶企孙主持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决定关于专业的事情时不能有非专业人士介入,这是它的基本准则,也是清华物理系在黄金10年中迅速发展的原因。

Yi新一代大学很多都有民营资本介入,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民营资本介入的优势和劣势各有哪些?在平衡资本和教学、资本和科研独立性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1983年开始教育与社会调查并力图改进,坚持至今。

Ch私人资本办学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近现代典型的例子有叶澄衷、张謇、陈嘉庚等。反倒是公立高校的历史较短,存在投资效能较低、责权不明等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不规范的问题,以及贪腐的现象。私人资本介入后会要求资金流程必须明确权责、讲求效能、切实发挥作用,而且是在哪里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资金就流向哪里。中国历史上接近教育强国的春秋时期、宋代、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期都有活跃的私学,全世界的教育强国也都有足够的私立学校,由此可见,没有充足的私立学校在整个教育良性生态中发挥作用,就建不成教育强国。这些新型大学利用私人资本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但从法治角度来看,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对民办学校干预得太多,并未严格依法执政和实施政策,这样造成的问题很多,直接影响到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