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100万,生个小孩!愿意吗?
作者 崔鹏
发表于 2025年9月

付给一位女士(或者一对夫妇)多少钱,能让她转变对生育的态度?从拒绝承受妊娠风险和养育子女的麻烦,转为乐此不疲地为宝宝换尿布?

这是个生物学问题、人类社会学问题,也是个经济财富的问题。

我们的决策当局正为此苦心孤诣——最近全国性的政策是,向新生儿家庭发放每年3600元的现金补贴,一直到孩子3周岁为止。那么3600元能解决横跨三个学科门类的问题吗?

这样的补贴短期的促进作用大概是毋庸置疑的,但长期来看怎么样呢?可以参考一下和我们一样热烈鼓动居民生育的澳大利亚的历史成绩。

他们的生育补贴结构比较复杂,简化一点就是,针对非高收入家庭,生一个孩子的补贴约为2万澳元。按照眼下的汇率,约合9.4万元人民币。即使把两个国家的人均GDP比例算进去,澳大利亚的生育补贴力度仍大于我们当前的水平。

那么补贴对澳大利亚生育率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数据显示,澳洲人在生育补贴刚推出的2005年到2007年“雄起”了一下,生育率从12.3‰回升到14.1‰,之后这个数字又开始下滑。

也许你自认为比全球的政府都更聪明——如果补贴不起作用,那就加大补贴力度呗,逐步增加额度,总会找到触发闲置子宫的积极性的数字。

然而实际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要知道,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们做任何事,除了效果也要关注到做事的机会成本。

无限制地发补贴首先会遇到的问题是,如果不是严重通货膨胀,哪个政府有那么多钱干这件事?看到新闻说,某中部省份的城市号称对新生儿的现金补贴达到平均每年每孩10万元左右,并将持续到孩子3岁。这么算来,当地财政每年须拨出约3亿元用于发放补贴,如果再做叠加,将来当地政府每年要支付10亿元的生育补贴,大约占到当地全年财政收入的1/4。那么除了生孩子还干不干别的了?

另外,超高额度的生育补贴的风险还在于,如果对生育家庭的补贴超过劳动者的社会平均劳动所得,理性的人就会选择不工作专心生小孩。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