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具到城市:设制场的“可编辑主义”
作者 李卓颖 邢梦妮
发表于 2025年9月
01设制场推出的“格栅系列”家具,设置了可以无限延伸的接口与格栅腿。
02设制场推出的“格栅系列”家具,设置了可以无限延伸的接口与格栅腿。
03设制场推出的“格栅系列”家具,设置了可以无限延伸的接口与格栅腿。
04设制场推出的“格栅系列”家具,设置了可以无限延伸的接口与格栅腿。
05设制场推出的“格栅系列”家具,设置了可以无限延伸的接口与格栅腿。
06设制场推出的“格栅系列”家具,设置了可以无限延伸的接口与格栅腿。
07设制场推出的“格栅系列”家具,设置了可以无限延伸的接口与格栅腿。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的贵冠商务中心的某道车库卷帘门后藏着80平方米的工作车间。2025年8月的一天,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放着“蹦迪”歌曲,手持电钻和角磨机,将各种废弃材料组装起来——这是一场“开课一周年”的“生日派对”。2024年到2025年,这个车库里举办了近100期工作坊,300多位“玩家”曾在这里制作自己的装置。

这个车间叫GEA编辑基站。GEA是礼物编辑商店(Gift Editable Alliance Store)的意思,由设计开发小组“设制场”发起并运营,背后是炳莨、令杰、余继绎、朱甜馨4个90后年轻人。车间里摆放着各种手工的材料与工具,参与者被称为玩家。2024年6月开始,这里几乎每周都会举办工作坊“技术夜校”(在白天举办的就是“白校”),玩家们一起打电钻、钉钉子,自制物件。工作坊参与费在69至189元之间,所得款项设制场主要用于材料成本和活动运营。

这群年轻人的故事,还要从一个讨厌设计的大学生讲起。

2019年,炳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用户体验与品牌研究工作室,但那时候,比起设计,他更擅长给品牌写策划,经常把设计作业丢给产品设计工作室的同学余继绎做。

余继绎是个认真的死磕设计的学生。他曾经上过一门课,老师要跟每个学生一对一思辨,其他同学都会先去吃饭,但他决心要说服老师,每次都会打印厚厚一沓写满资料的纸,留下来跟老师辩论。毕业后,余继绎留在北京,加入了一家叫“惊奇艺术”的工作室。

炳莨则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大学期间,炳莨做了一个关于社区厨房的课题作业,从此一条腿迈进了社区营造领域。四年级时,他在上海的社区营造组织“大鱼营造”实习,并留了下来。炳莨自称当时是个“既做项目管理,又负责设计、运营的六边形打工人”——他曾参与“闲下来”改造计划,把仙霞小区的地下防空洞变成社区活动空间,又在大学路造了一间“发生便利店”,还曾在虹桥的机场新村负责社区博物馆。

2022年,社会创新组织BottleDream的创始人阿菜在上海长宁区利西路筹备线下空间,想找个人帮忙收纳办公室里的杂物。炳莨在社区博物馆很爱收拾办公室,大鱼营造的创始人何嘉对此印象深刻,便向阿菜推荐了炳莨。

不过,炳莨的工作不简单。阿菜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包含办公功能的“复合型空间”。炳莨叫上了大鱼营造的前同事、建筑师朱甜馨,还有朋友令杰和大学同学余继绎,开了一个“参与式设计”工作坊,试图摸清阿菜及其团队的需求。

“参与式设计方法论”是炳莨在大鱼营造工作时学到的。参与式设计意味着设计不再是用户委托设计师的单线流程,而是设计师和用户一起开发、共同设计,通过同理心地图、定义需求、头脑风暴、原型制作、测试与分享等流程,让用户在设计过程中能说出更多意见。

最终,他们得到了结论:BottleDream的空间需要能够灵活切换为展览、工作坊、自习室等场景。但他们也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家具。他们想用一套家具,通过简单改造和操作,让它们适配不同场景,且不产生任何浪费。市面上的模块化家具做不到这些,所以他们必须自己设计。

朱甜馨和余继绎找来很多基础家具,经过多次研究、解构、重组后,他们发现凳子不外乎是两个部分:四条腿和一个面板。此前的工作坊中,参与者绘制出了草图——像学生课桌一样的工字腿椅。余继绎进一步延伸了这个视觉想象,提取出“工字型”概 念。

他还设计了带接口的孔洞,以及一些可替换插件。这就意味着,这个木头椅子可以增加或减少组件来改变功能,比如说加装照明和排插,同类产品还能相互拼接。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