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往事:广东码头、蝴蝶鱼与通天岩
作者 朱英豪
发表于 2025年9月

从梅州地界往西北开,便是江西赣州地界。

连绵峰峦的景致起初无甚特别,提醒我进入赣南地区的,是山上梯田里连绵不断的脐橙树。它们被白纱笼罩着,层层堆砌,犹如客家人筑起的围屋城堡,防止外来者——一种会导致柑桔黄龙病的木虱——的入侵。

安远县合头村村民、七十多岁的振邦老人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的看护人,他告诉我柑桔黄龙病就是脐橙的癌症,危害很大。今天的赣南有300万亩脐橙果园,我路上经过的、毛泽东当年在此写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寻乌县,20年前并不以种植脐橙为主,现在却漫山遍野都是。老人还是喜欢老式的单干农民做派,山上除了种脐橙还种一些传统榨油的茶树,暖棚里种植灵芝,水塘里还散养了些鸭子。

我喜欢酸甜型的水果,赣南脐橙正符合这个特点,但这两年的脐橙越来越不酸了。几个月前食通社发了一组《我们真的吃得越来越丰富了吗》系列文章,里面的赣南农业从业者廖凤莲分享了她对赣南脐橙的记忆,指出在1990年代的农村,反而能吃到各种各样的水果,包括早熟的带有酸味的橙子品种。

01 防虫网
02 宋青白釉十二生肖狗俑
03 宋代墙砖

脐橙是甜橙突(芽)变的副产品,在赣南有大约半个世纪的历史。就像客家人南迁,来到赣南安居乐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向外发展开枝散叶,早就反客为主了。

进了赣州城,先去看博物馆。为何说反客为主呢,赣州市博物馆的基本历史陈列,已经被“客家文化的摇篮”这个主题代替了。知名报人曹聚仁曾说,“来杭州听洛阳话,来赣州听杭州话”,今天依然说着杭州话的赣州人,在他们的历史博物馆里反而不容易找不到自己的主体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类似脐橙和其他水果的故事?相比而言,赣南土地上的早期土著人幸运多了——那些古越人的祖先,无论是《述异记》《太平广记》里称之为“山都木客”或者“輋人峒蛮”的,或者文物青铜提筒雕刻的战船上凯旋而舞的“羽人”,都花上了不少笔墨,只是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需要在暑期孩子们的嬉闹喧哗中耐心品读。

“赣南古代原住民祖属及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结合的特点”,展板上竟然把海洋放在山地前面,而在展厅的显著位置,放着一块“广东码头”的巨大石碑,这显然是赣州主河道上,某个驶往广东方向的码头所立的石碑,如此摆放,“出海”意图十分明显。

在我看来,展板上的“ 海洋文化”改成“河海文化”也许更为恰当。虽然一路上能看到类似“放眼(广东)大湾区”的横幅,但江西的省份简称出处以及赣州的命名毕竟都和那条自南向北奔流而下的赣江联系在一起。

01 八镜台边上的老渡口
02 赣州文庙

赣州的路牌也不忘宣传的使命。开上东江源高架桥,响起了卢冠杰的《列车上对坐着两个人》。进入高架的过程像逆流进入一条河流,溯流而上,饮水思源——哦,所谓东江源,香港人喝的水原先是从这里流出去的。

那块石碑上面的细节似乎也向开放更早的东南方靠拢——“東”字的左侧,新刻上去一个现代邮政信封标志,下面是罗马文KPBM和“10-1”的编号,网上查不到相关解释,但应该是清末民初创立现代邮政系统后重新刻的字,代表此处是地方上的一个简易邮递点及其编号。

登上新修的八境台,纵然能眺望章水和贡水,但过去的八境古意,早已经被现代化的建筑肢解得支离破碎。暗藏杀机的“十八险滩”,“那些惊骇可怖的峭壁”①早已被炸成粉末,或没入水下成为历史,湍急的赣江早已被驯得服服帖帖,平静得犹如湖面。南宋杨万里曾在绍兴二十二年为赣州新修文庙题记,把赣州人民“激而喜争”的性格归结于赣江的“湍(急)以清(澈)”。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