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帝国战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 黄湘
发表于 2025年9月

《焦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史》

作者:[美] 保罗·托马斯·钱伯林

(Paul Thomas Chamberlin)

出版社:Basic Books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定价:35美元

本书颠覆了关于“二战”的主流叙事,

将其定义为一场帝国之间的世界霸权争夺战。

保罗·托马斯·钱伯林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八十周年。在主流叙事所塑造的大众记忆中,“二战”是一场正邪分明的冲突——追求正义的国家联合起来,打败了法西斯独裁政权,开创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然而,就在纪念“欧洲胜利日”(5月8日)八十周年之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钱伯林(Paul Thomas Chamberlin)出版了《焦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史》一书,通过展示诸多长期被忽视和掩盖的历史真相,有力地颠覆了关于“二战”的主流叙事。钱伯林指出,“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面貌远比主流的善恶对立叙事所描绘的要混乱得多。”

关于“二战”的主流叙事是在1950年代逐渐确立的。当时,民族国家开始取代传统帝国,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方兴未艾的美苏争霸则在舆论宣传上采取了意识形态对抗的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和媒体普遍将“二战”。理解为国家间的战争,并把意识形态置于核心地位。但事实上,回到历史现场,“二战”酝酿和爆发时的国际社会并不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而是由帝国组成的。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帝国之中——或者是其公民,或者是其臣民。恰恰是“二战”改变了这种国际秩序,促成了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世界。

“二战”主要的交战方都是帝国。英国与法国作为传统帝国,彼时掌握着庞大的殖民地。德国、意大利、日本急于扩张版图,纳粹德国希望在东欧建立一个大帝国,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则梦想建立一个围绕地中海、延伸至非洲的帝国;而日本则认为,遍布西方殖民地的亚洲应该从属于大日本帝国。苏联宣称反帝国主义,却继承了沙皇俄国的帝国传统,对境内民族的独立和自治诉求实行严酷镇压。美国一方面标榜反殖民,另一方面控制着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等海外属地。各方之间的意识形态裂痕固然存在,但更深的冲突根源,是帝国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

希特勒鼓吹的“生存空间”、日本宣扬的“大东亚共荣圈”、墨索里尼梦想的“新罗马帝国”,其实并非历史的异常,而是五百年西方殖民帝国扩张的顶点,本质上是在效仿占尽先机的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些国家早已打着“文明使命”与“门罗主义”等旗号,依托种族等级观念与殖民暴力维持着庞大的帝国秩序。

问题在于,轴心国的法西斯主义不仅是对传统殖民帝国的模仿,更在思想上走向极端,沉溺于种族主义;战略过于激进,手段过于赤裸;同时,它们也错失了殖民扩张的最佳时机。在民族主义普遍高涨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冒险,注定难以维系。

轴心国在“二战”期间实施的种族暴力令人发指。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更是臭名昭著。德国则在欧洲推行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政策,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另一方面,较少被提及的是,“正义”的盟军同样采取了不区分军人和平民的“全面战争”模式。英美对德国和日本的城市实施的大规模轰炸,让大片土地化为废墟,导致数十万平民丧生;苏军进入德国后,发生了数以十万计的强奸事件;美国更是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投下原子弹,以核毁灭的方式展示其力量。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