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舞台光束下萌生的初心,到演艺路上苦行僧般的淬炼,阎青妤始终以“真”为生命与艺术的基石。她是孤勇的个体演员,在配角的方寸间雕琢乾坤;她是生活的虔诚体验者,在简朴日常与广阔旅途中汲取力量;她更在时尚光影中笃行本真,让角色灵魂与自我在返璞归真中绽放光彩。阎青妤,一位在真实中扎根、于成长中绽放的逐梦者。
以“真”为基,演艺逐梦前行
剧场顶灯暗下,幼小的阎青妤在人群里屏息。舞台上,《列宁在1918》上演,历史伟人竟在眼前复活——演员的魔力击中了她的心灵:“能把死去的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这个职业好伟大呀!”稚嫩的心灵被灼烫,从此,那束来自舞台的光,便无声地锚定了她一生的航向。
多年后,当阎青妤真正踏入这个曾令她心驰神往的领域,迎接她的并非全是鲜花掌声。前辈的告诫言犹在耳:“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一个好的演员,是因为吃不了这个苦。”起初她不解,风光无限的演员如何与“苦”字相连?待真正沉浸其中,才体会到这个行当的滚烫真相:昼夜颠倒的拍摄是家常便饭,体力与脑力时刻在极限边缘消耗——既要背词、剖心析骨般理解人物,又要让形体如流水般自然呈现,挑水、做饭,乃至武打动作,都需亲力亲为。演员生涯,是肉身与灵魂的双重苦行。
这般不易,支撑阎青妤前行的,唯有一个“真”字。她深谙此道:“一个好的演员,首先要‘真’。”摄影机是冷酷的显微镜,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会被无情放大,使角色失去生命力与说服力。“你就是他,他就是你”,唯有灵魂交融,银幕上滚落的泪珠才是从灵魂皱褶里渗出的结晶,而非精心计算的技巧。

这份对“真”的执着,源于阎青妤独特的身份印记——作为中国演艺界早期罕有的“个体户演员”,她如孤勇的拓荒者,未依附于任何体制的港湾。她必须独自在角色的汪洋里泅渡,在市场的风浪中掌舵。这份自由,亦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拘束,也意味着无退路。她对“角色大小”的豁达态度,或许正是个体户生涯赋予的慧眼:“角色没有大小之分。”她坦言自己“特别崇尚配角”,那是在方寸之地雕琢乾坤的极致考验:“配角对一个演员的要求更高……很短的时间,很短的幅度里去诠释出人物。”寥寥几场戏,却要烙印在观众心中,这比漫长的铺陈更需要千钧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