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玉珍 格桑花开遍公益路
作者 李玲
发表于 2025年9月

从雪域少年到公益先锋,德庆玉珍的故事里,藏着一个人与一片土地的相互成就,她把所学所见的美好带回西藏,而这片土地,也让她活成了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一为拉萨市各族各界代表,我有幸参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是我人生最难忘的经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德庆玉珍眼中满是激动,“习近平总书记进入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亲眼见他笑容和蔼、步伐稳健,眼神中满是对西藏人民的关怀,我内心激动不已。能近距离感受总书记的魅力,是我莫大的荣幸。”

而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的所见所感,更让她对家乡的变化心生感慨:“回首过去,西藏经济落后、设施匮乏、百姓困苦。如今,西藏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的跨越。公路蜿蜒、高楼林立、通信发达,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也进步显著。孩子们能在明亮教室学习,医疗条件改善,社保体系完善,人民生活幸福。这些成就离不开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支持,更离不开西藏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作为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政协第十二届西藏自治区委员、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德庆玉珍将这份对西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融入了她日常的公益事业中。作为西藏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创始人,这位兼具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士学位与美国纽约大学教育与社会政策硕士学位的高原儿女,十年来坚守雪域大地,以教育为犁深耕困境人群心田,用青春之力点亮“一老一小”的生活希望,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求学路——从雪域到世界,埋下教育的种子

德庆玉珍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教育”二字紧密相连。她出生于拉萨,童年在雪域高原的阳光下度过,小学六年级时,凭借优异的成绩入选内地西藏班,由此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求学之旅。2000年,她远赴上海就读初中;2003年,考入江苏南通高中;2006年,更是从竞争激烈的内地西藏班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西藏班仅有的两名北京大学录取学生之一,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国际政治专业;多年后,她又赴美国纽约深造,主修教育和社会政策专业。

这段从雪域到内地、再到海外的经历,成为她认知世界的重要基石。在上海的初中课堂上,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潘霞的“专属阅读课”为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潘老师会专门留出一节课让我们自由阅读,《读者》杂志、毕淑敏的散文……那些文字带来的思想冲击,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萌生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也塑造了她独立的自我认知。上海注重素质教育的氛围,让她在知识之外,更懂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种松弛而包容的成长环境,成为她日后事业中“尊重个体”理念的源头。

进入江苏南通高中后,优质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她的内省。“老师不会只盯着成绩,而是引导我们思考“想成为怎样的人。”在这种氛围里,她开始朦胧地规划未来,意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自己,更要找到能回馈他人的价值”。

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则彻底打开了她的视野。“北大的校训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园是完全开放的,你能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听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她在课堂上接触多元的课程体系,在社团中体验丰富的实践活动,更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优秀者的自律”,“身边的人都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这种氛围既给了我压力,也让我明白‘坚持’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北京大学对“社会责任”的强调,推动她走向基层。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