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年来,她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这片土地上孩子们的未来,也点亮了无数人心中对教育的渴望
在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有一个被称为“隐秘莲花圣地”的地方——墨脱。藏语中,“墨脱”意为花朵。曾几何时,这里因交通闭塞、环境恶劣,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如同被遗落在时光角落,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普通的女性,她用自己薄弱的身体,肩负起了教育的重任。24年来,她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这片土地上孩子们的未来,也点亮了无数人心中对教育的渴望。在西藏偏远的土地上,她把教育的种子播进了无数孩子的心田。
她,就是被誉为“高原燃灯者”的格桑德吉。今天的她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更是一位怀揣着教育梦想的筑梦人。她说:“教育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还改变更多像我一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为能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格外幸运。”
求学之路:走出大山,追逐光明
1978年,格桑德吉出生于西藏墨脱县帮辛乡根登村,那是一个被雪山与密林环抱的门巴族村落,抬头是终年不化的积雪,低头是蜿蜒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她的童年里,家乡是一片质朴而又闭塞的天地,全乡1000多人中, 80%以上都不识字,乡里唯一的小学,只有两名老师和10个学生,破旧的校舍在风雨中飘摇。每逢雨季,屋顶漏雨,老师和学生们只能用塑料布匆忙遮挡,继续上课。
格桑德吉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完了学校仅有的一年级。那时的她,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读书将会成为改变命运的钥匙。1989年,得益于国家支持西藏基础教育的好政策,格桑德吉凭借自身努力脱颖而出,考上了派区的一所小学,后来又转到林芝市第二小学,开启了她走出大山的求学之旅。从墨脱到林芝,格桑德吉至今都记得路上的三座大雪山:次玉雪山、嘎隆拉雪山、色季拉雪山。对于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翻越三座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高原反应、雪崩、泥石流随时可能让她丧命。但是,为了求学,格桑德吉和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护送下,徒步走了六七天,才抵达目的地。可正是这段艰辛的旅程,让格桑德吉看到了雪山之外的世界,点燃了她对知识的渴望。
在林芝市第二小学,格桑德吉有了稳定的学习环境,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与精彩。老师们口中描述的繁华都市,那些明亮的教室、丰富的图书、先进的教学设备,都让她无比向往。在格桑德吉小学期间,因为墨脱未通公路,回家的路途遥远且艰险,当时的她两三年才能回一次家。格桑德吉只能刻苦学习,因为她知道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背后是国家对西藏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也是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
1994年,凭借优异的成绩,格桑德吉考上了湖南岳阳市一中的西藏班。岳阳市一中是全国首批开办内地西藏班的中学,格桑德吉在这里度过了一年预科和三年初中的学习时光。在班级里,她担任生活委员,把班级账目管理得十分清楚,是班主任的好帮手。虽然她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辞,但却是一个热心人,会帮助生活能力不强的西藏同学洗衣服、洗鞋子、洗被子。四年时间,格桑德吉过年过节都没有回家,学校的老师像家人一样关心她和藏族班的同学们,给予帮助和陪伴。
格桑德吉说:“在岳阳一中,我心中那颗想成为一名老师,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种子,开始茁壮成长。我深知家乡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读书不易,在这里受到的教育和关怀,让我更坚定了回家乡当老师,用知识改变家乡孩子命运的决心。”
1998年,格桑德吉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也让自己完成了蜕变。学校为了锻炼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组织了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其中,去平山元坊村进行社会调查的经历让格桑德吉印象深刻。当时,她和同学们需要挨家挨户走访,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起初,由于语言不通,她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村民们说的方言她听不懂,格桑德吉的问题村民们也理解得有些费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