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松嫩平原至雪域高原,跨越5000多公里的路程,戍边16载,他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这片热土
如果仅从外表分辨,现在的王微基本与藏民无异了。在工作中,他常常被误认为是藏族。其实,他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从松嫩平原至雪域高原,跨越5000多公里的路程,戍边16载,他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这片热土。
在雪域边睡,王微用青春践行使命,以忠诚书写担当。不仅收获了辖区群众把他当成家人一样的信任与关心,更收获了和战友们十六年如一日的工作中换来的平安、和谐辖区和百姓们的安居乐业。
多年来在一线的坚守,令他捧起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获评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成绩突出党员民警”、“2022最美基层民警”、“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王微表示,荣誉的背后是家人多年的支持和付出,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既是肯定、是激励、是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唯有更加努力方能不负重托——和广大边民群众一起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去最艰苦的地方磨炼
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王微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与影响——他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坦克兵。童年时,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挂着两幅大大的中国地图,上面画满了父亲的标注。父亲退伍后依旧十分关注国际局势,经常给王微分析边境一线的形势,并告诉他“这些地方特别重要,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守护”。在父亲的教导下,他第一次听说西藏达旺这个地方。他与藏地的不解之缘,也许就源于此。
高中毕业时,正巧自身的兴趣与父亲的建议不谋而合,王微报考了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警察指挥与战术系特警专业。在校三年,身体素质过硬的他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多项专业技能考核获得第一。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2008年,他被选为奥运火炬护跑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哈尔滨的传递活动。“我是给敬一丹老师做护跑手。护跑距离虽然很近,但还是有压力的一一更多的是荣誉感,护卫着奥运火炬。”
大三那年,王微得到了在刑警大队实习的机会,就业何去何从面临几种抉择。“其实我有几个选择,云南、新疆、广东、吉林都可以报。”但他最后参考了父亲的建议——去艰苦一点的地区、去军营里磨炼,选择了原西藏边防总队。“那时,我虽然不能有条理地说清楚‘家国情怀’是一种怎样的东西,但我知道那是作为青年人应该有的一种舍小家、保大国、无私奉献的一种追求,我想在我父亲的心里可能是一种延续,是父亲对部队感情和梦想的一种延续。”不久前,王微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才发现父亲当年获得的三等功勋章,也更加理解了父亲的军旅情结为何如此之深。
实习期满,当得知王微即将前往西藏工作,刑警大队带他的师父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日记本,并送上寄语:“希望你能够记录下在西藏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你有一天离开西藏的时候,翻开日记你会发现这将是你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从那时起,王微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并坚持至今。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10年2月,经过半年多的入警培训后,王微首次踏上西藏的土地。他被分配至西藏边检总站山南边境管理支队加玉边境派出所。
西南边的山南市是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祥地,有藏、门巴、珞巴等28个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97%以上。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的加玉乡,隶属于山南市隆子县,与印度接壤,有10个行政村,辖区面积接近900平方公里。
王微至今记得第一次去加玉的情形。由于路况复杂,从山南到加玉,近200公里的路程历经了近5个小时的颠簸。他坐着最老式的客车,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包括5102米的雪布达拉山。在没有护栏的土路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令人望而生畏。随着海拔的升高,氧气逐渐稀薄,他开始出现头痛、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高原反应。但这只是“世界屋脊”对他的头一道考验。
由于刚来加玉报到时,派出所的营房正在修建。因此,王微和其他三位战友只能先暂住在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这个临时住处既是卧室又兼做厨房,每天伴随着饭菜气味入眠;洗澡只能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洗衣服则要去附近的河边解决。在地处偏僻,没有信号、网络、自来水又时常停电的生活环境坚持了一年,王微却并不觉得苦,反而认为是增加一种新的人生体验。
对年轻人来说,寂寞、单调的生活是最难适应的。为此,他主动申请派出所的外勤工作,尽快融入当地群众——找他们“崂嗑”,熟悉彼此,增进感情。久而久之,藏语、珞巴语的日常词汇他掌握得愈发熟练。而工作之余,在与派出所一墙之隔的敬老院,王微的身影也频繁出现。
敬老院里有9名孤寡老人,王微时常给老人送去吃食,帮他们打扫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