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之上,耿林期盼着,能与前辈、同仁一道继续前行,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如果青春有色彩、有声音,那么耿林的青春一定透着清亮的底色,跃动着孩子们指尖下的鼓点与笑声。学生时代,一颗志愿的心将耿林带向远方——他跨越河北与贵州的距离,和支教队友们在贵州扎下新的支教点。当崭新的鼓槌第一次被那些小手握住,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鼓声在校园响起,那份欢腾,成了他心底珍贵的记忆。
如今,作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业务科副科长,耿林与团里的艺术家们一道,把舞台搭在雪域高原,偏远牧区,边防哨所……在一次次跋涉与演出中,在群众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里,他触摸到“文艺为人民”的温度,深切体会着“与人民同行”的分量与责任。
这份使命感更激励着耿林两次奔赴那曲色古龙巴村驻村服务。他心心念念的,是能为脚下的土地、为身边这些淳朴的人们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从跑项目、修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到日常巡护、深夜紧急救援……他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只盼着高原上的家园能更好一点,乡亲们的笑容能更多一点。
支教定义青春
1989年,耿林生于河北唐山。自幼酷爱音乐的他,与架子鼓、吉他相伴成长。2009年,他考入河北大学声乐表演专业,不断感受着音乐带给自己的力量与信念感。
大二时,耿林不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还加入学生会,担任文艺部长,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不断拓展视野。在河北阜平马兰村的多次音乐支教中,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天真快乐,演出后台奔走协调的责任担当,让他真切感受到,音乐能唤醒心灵,行动定义青春价值。
2013年,耿林入选河北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出征仪式上,他与三名队员誓言铿锵:“不畏艰苦,竭诚奉献,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七月盛夏,四人登上开往贵州的列车,奔赴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在六枝特区第一小学,耿林和队员们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主动联络爱心企业、公益组织,为孩子们募集物资。他们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组建一支鼓乐队。每天放学后,耿林带着孩子们排练。那些曾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在鼓点中逐渐舒展——协作奏响乐曲时,他们的眼睛亮了起来,笑声穿透校园。乐队成了一束光,照进了孩子们的心房。
更深的触动来自大山深处。赴毛口乡大冲村小学送教时,耿林历经车船跋涉、两小时徒步,终于抵达排炯江畔一所“孤岛学校”。在当地,仅有的三名教师守护着四十多个孩子,而其中残疾教师王选进的坚守和付出让耿林深受震撼。“王选进老师拖着病腿翻山授课,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他却坚持了二十多年。”用生命丈量教育价值的坚毅品质深深感染着耿林。上音乐课时,耿林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躲闪、害羞,到课后围着自己,他觉得,孩子们明亮的眼神和对未来的期待就是支教的意义。
总结贵州岁月,耿林等队员有感而发:“青年人只需要以一颗热情、真挚、淳朴的心灵善待每一个人,倾己所能去完成每一份工作。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多么感天动地,只在于是否能够为别人带来一份欣慰,一丝快乐。”
一年支教,终身烙印。当硕士毕业的岔路口来临,耿林没有太多的犹豫——他要去更高的地方,迎接新挑战。
共赴“生命之舞”
更高的地方,是海拔3650米的拉萨。
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夕,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现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一则人才引进公告,点燃了耿林心底的火种。一年前,他曾自驾进藏,雪峰的凛冽、湖泊的澄澈,天地间无言的壮美让他震撼失语。然而,现实的条件也需要他考量:离家万里、缺氧严寒、身体能否扛住?父亲的话,让耿林更加坚定、更有底气:“只要你能闯出一片天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去哪儿,我们都支持。”
这并非一时热血。耿林的祖父与父亲既是党员,也是老兵,忠诚、担当与奉献,浸润于刚正的家风之中。耿林很明确:“无论岗位是否录取,人一定要有责任感。”
通过笔试、面试,耿林获得在西藏工作的机会,并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担任活动策划与演出监督。从北京出发这天,耿林三位同窗好友专程从保定赶到北京站送行。列车启动时,耿林心中感动又温暖,“像是带着母校的祝福,开启一场新的远征”。
随着海拔不断攀升,耿林也渐渐感觉到身体的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