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在藏项目青年 水润藏区,“电”亮西藏
作者 华南
发表于 2025年9月

一个个里程碑式的项目设计、建设、投产,背后是一代代中国电建人的青春热血、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懈奋斗。高原之上,“风光盛景”正持续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新动能

玉曲河畔,西藏扎拉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700米天然水头落差,为藏东南清洁能源开发注入新动力;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大坝浇筑正酣,这座在建海拔最高双曲拱坝电站预计今年投产,每年102亿度的清洁能源将送往华中地区;芒康昂多4300米的高原上,300万块光伏板铺展成一片“蓝色海洋”,年发电量超36亿度,成为西藏新能源开发里程碑工程;西藏八宿,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风电项目之一西藏八宿县10万千瓦保障型并网风电项目已建成投产……

风光水电,辉映着雪域高原从能源稀缺到绿色输出的历史性跨越。从1956年首批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原开展水力资源普查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建集团充分发挥“水、能、城、数”领域核心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用智慧点亮高原,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电建力量”。

一个个里程碑式的项目设计、建设、投产,背后是一代代中国电建人的青春热血、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懈奋斗。高原之上,“风光盛景”正持续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新动能。

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这一历史性场景,让中国电建广大在藏项目青年备受鼓舞。此时正奋战西藏项目建设一线的向前说:“作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建设者,我们定将积极响应号召,不忘初心、坚守岗位,在‘亚洲水塔’雪域高原助力西藏能源基地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以实际行动助力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一支支电建青年队伍扎根西藏攻坚克难,此时回望来时路,更加壮志满怀。王黎、田志勇、孙丹丹等青年带头人同样充满激动,“这不仅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西藏的深切关怀,更给扎根高原、建设西藏的干部职工注入了强大动力。西藏是水电建设者的主战场,非常荣幸能够在参与西藏建设过程中略尽绵薄之力。我们负责的工程项目,是西藏发展巨变的一个缩影,未来我们定当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书写自己的高原青春之歌,为西藏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为能源兴藏写下生态环保的注脚

雪域高原,山河壮美。时光雕刻出的壮丽画卷,让几乎每个来到西藏的人惊喜、感慨、震撼。作为北半球气候“调节器”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西藏在全球生态中地位突出。

如何使守护自然之美与现代化发展相互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走得好,是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保工程分公司环评所(简称“环评所”),将近半个世纪持续研究的课题。

2007年,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孙丹丹甫一入职,前辈们最先给她讲的就是环评所“要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中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翻看前辈们主持完成的二滩、溪洛渡、两河口、计巴滩等100余座大中型水电站项目环评资料,主持完成的向家坝、白鹤滩等超级工程蓄水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环评所“贡献国家、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在孙丹丹心中得到了最生动深刻的诠释。在国家能源结构升级、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高原生态又无比脆弱的夹缝中,理想与现实产生一种特殊的共振共鸣。

环评不只在纸上,更在现场。“我们虽然做咨询工作,但仍需要经常到现场。即便项目立项前环评论证报告编写,也要先去现场,经过实地踏勘后,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给出决策依据。”常年奔走在环保工作一线的环评所青年何宇静说。环评所女员工多,但在深入野外跑现场方面,“女同志肯吃苦,不服输”。她曾经听前辈说,2005年,一次在川滇境内踏勘,过一条大河时,要从铁索桥上过,“有的男同志都不敢,我们一位大姐,毫不犹豫就过去了”。“然而,与1956年成都院前辈们首赴西藏、开拓勘探所经历的艰难相比,眼下我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实在算不了什么。”团队的李欣说。

这些年来,环评所的年轻人已记不清多少次走上雪域高原,深入峡谷,在山高水急的岸边徒步跋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路与各种蚊虫、蚂蟥和蛇“斗争”。有的同事被毒虫叮咬过,遭遇了危险,幸好救治及时,转危为安。“大家都顾不上‘后怕’,整理行装又出发了。”

环评工作是对当下评估,更是对未来负责。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整体脆弱,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这就对环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还是不建,每个项目环评规划节点,都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思想碰撞。“我们能够感受到地方政府和百姓对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更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态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背负着这样的期待和责任,我们面对每个规划节点更加尽心尽力。”对拉萨河某水利项目进行环评时,环评所的年轻人们联系、会商了多个部门,利用科技手段解决了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彻底消除了生态影响的隐患。“那个项目最终得以批准,解决了当地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惠及了周边百姓。”

在一张张发展出题、生态环保作答的考卷上,每一次下笔都要科学评估、严谨规划,有理有据、尽职尽责。2008年,孙丹丹参与了金沙江上游河段电站开发的环评工作。待所有项目环评结束,已是2024年。她已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成长为环评所所长。“当时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项目将持续‘陪伴’我十几年。”

“充分考虑发展需要,但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在每一个项目里,都以敬畏之心对待雪域高原的草木生灵,这是中国电建人的理念。”孙丹丹讲道。在对金沙江上游波罗水电站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经过周密调研、考量,环评报告中针对水环境、水生生态、陆生生态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要环境影响,并给出相关措施建议。这其中,由于“水生生态”影响将导致水生生物栖息空间减少、大坝阻隔、水文情势和饵料生物变化、水温滞后效应等影响,河段鱼类种群组成和结构将发生改变。素有“天河”之称的雅鲁藏布江首次被西藏“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藏木水电站拦腰截断。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