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杰 黑白琴键间的赤子担当
作者 李菡丹
发表于 2025年9月

这位黑白琴键上的赤子,正以执着与担当,在艺术的长河中续写属于中国音乐家的时代华章,让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持续回响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聚光灯照亮黑白琴键,当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晨雾中传来练琴声,当新疆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为《彩云追月》欢呼雀跃,全国青联委员、哈尔滨音乐学院副院长元杰的指尖始终在琴弦上编织着艺术的经纬。他常说:“音乐的美,我们随时可以体会,但是古典音乐的美,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需要我们深入音乐的世界,经过很长时间的了解、学习,才能获得。”

这位“85后”钢琴家,以琴为媒,以心为笔,践行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国际舞台传递中国声音,在教育园地培育艺术新苗,在公益路上播撒音乐暖阳,用音符诠释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与使命担当。

琴声里的成长印记

元杰1985年生于吉林长春,6岁开始学习弹钢琴。他坦言最初始于父母一句朴素的期待,“小时候,我坐不住、好动又淘气,爸妈希望找件事让我静下来,就选择了钢琴”。起初只是觉得好玩的随意尝试,却在父母的坚持下逐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七岁时,元杰开始每天固定三小时练琴,父母的陪伴成为这段时光最温暖的注脚。

元杰的父亲虽非专业音乐人,却用极致认真诠释着陪伴的意义。“上钢琴课时,他总拿小本本记老师的每句话,回来照着本子指导我。”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攒了足足二十几本,成为元杰练琴的“教科书”。母亲为补贴家用远赴外地驻外,父亲便身兼数职,“我每天放学先练一小时琴,然后爸爸做饭,吃完饭,洗完碗,我再练两小时,他就在旁边陪着,常常累得坐着就睡着了。”

儿时的练琴时光不乏孩童的叛逆,“我家当时住在一楼,练琴时总能听到外面伙伴们玩耍的笑声,心里直发痒。”为逃避练琴,元杰笑说自己也装过肚子疼,甚至喝两罐可乐“弄假成真”,疼得在地上打滚。但父亲的严格与耐心,让他在按部就班中慢慢沉淀。“爸爸虽严厉,却懂专业,说的话都在理,我服气。”

10岁随家迁居广州后,元杰迎来音乐生涯的转折点。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艺术氛围让他眼界大开。“常有钢琴大师演出,和港澳接轨的新理念让我看到走上专业之路的可能。”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晓的出现,更成为他艺术道路的引路明灯。“李老师把我从业余一步步带到专业拔尖,加课到深夜留我吃饭,带我出国比赛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亦师亦父。”

真正让元杰决心走专业道路的,是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会。“听广州交响乐团演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前两个乐章还没什么感觉,第三乐章的激情冲击着心脏,第四乐章的悲伤绝望几乎把我吞没。”元杰至今记得那种触电般的感受,“以前自己弹钢琴从未有过这种体验,那一刻像武侠小说里‘开窍’了一样,当下就做好吃苦的准备,决定走专业化路线”。从此,每天八小时的苦练从12岁坚持到18岁,指尖的厚茧见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蜕变。

机遇与挑战交织

艺术之路从非坦途,技法革新的阵痛成为元杰成长的必修课。为与国际接轨改弹奏方法时,“整个手型和逻辑要重构,每两天被老师叫去纠正,痛苦到想放弃。”李晓的耐心陪伴让元杰渡过难关:“老师陪我看大师录像,一遍遍分析,十个月后技术突破,立刻拿了全国冠军。”

1999年春节,大年初一的香港比赛,让元杰学会了从自身找问题。当时表现出色的他因评委偏袒本地选手未获奖,年少的他十分生气。“老师问我‘今天弹的是100分吗?有没有任何问题?’他说‘你若做到100%,别人想压分也压不下来’。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