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从“军中尖兵”转身成为“军创先锋”,以满腔热血和坚定担当,在另一个战场上续写着属于“特种兵”的荣耀
在一片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一位教官正带着学员们进行着高强度的抗干扰射击训练。他蒙上双眼,熟练地拆解手中的枪械,动作如行云流水,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当他重新装好枪械,迅速穿越重重障碍,子弹在瞬间穿透靶心。
四周学员爆发出阵阵掌声,赞叹声此起彼伏:
“神枪教头”,名不虚传!
这位被众人称赞的教官,正是曾被总参谋部表彰为“全军优秀狙击手”的退伍军人张洪存。军旅生涯中,他凭借卓越的技能和顽强的毅力,成为全军侦察领域的“三栖能手”,被誉为“神枪教头”,还被原济南军区授予“金牌教练”、“强军精武标兵”。退伍后,他从“军中尖兵”转身成为“军创先锋”,以满腔热血和坚定担当,在另一个战场续写属于“特种兵”的荣耀。
吃百家饭长大的辽西硬汉
1976年1月,祖籍山东潍坊的张洪存出生在辽宁省喀左县的一个偏远农村。他的父亲张春国曾是第四野战军一员,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张春国期待孩子有宏伟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在世间存在有所价值,于是取名“洪存”。
然而,命运总是格外残酷。当小洪存刚学会踉跄着扑向父亲时,这位浑身战伤的老兵渐渐病重,在张洪存3岁时去世。最后留给儿子的,只有军装照里那个挺拔如松的身影,和乡亲们口中英勇作战的传奇。父亲的军人模样和血性传奇,刻在了张洪存心底,融入骨髓,激励他奋勇拼搏,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英雄。
张洪存6岁那年,母亲劳累过度,也因病去世。靠着亲戚邻居的救济长大,张洪存从小就学会了做饭洗衣、砍柴烧火。为了挣钱交学费,他收破烂、捡垃圾、卖油条……但苦难从未压弯张洪存的脊梁。
13岁,本该是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年纪,可命运却逼着张洪存早早地踏上了谋生的路。他攥着从姐姐那儿借来的50块钱——那是她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积蓄——咬着牙离开了家乡,漂泊在陌生的城市。
张洪存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最轻的活儿是给砖工供灰,可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重担。工期紧,任务重,他每天要干18个小时,好几次累倒在潮湿的水泥板上。眼前发黑,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最终,老板嫌他年纪小、体力差,把他赶走了。
为了活下去,张洪存尝试过各种活计一一水泥工、钢筋工、电工、木工。当电工时,差点被电流夺走性命;做木工,又被黑心包工头卷走了工钱,连脚都被钉子扎穿,伤口化脓发炎。没钱去医院,他只能咬牙用烧红的刀片给自己“动手术”,结果伤口恶化,差点截肢。幸好,一个善良的老乡伸出援手,垫钱送他去医院,才保住了这条腿。
受伤后,张洪存不得不回到家乡。他收过粮食、卖过汽水、倒腾过猪崽,后来还跟人合伙做屠宰生意。他像父亲当年在战场上一样,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爬起来,在生活的泥泞里,硬生生踩出一条自己的路。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的生命轨迹陡然转折。1994年的初冬,村口老槐树下站着几位接兵干部,军装笔挺如出鞘的利剑,帽徽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他心悸的光芒。他看见其中一位军官扶起摔倒的孩童时,指关节处露出的伤疤与父亲老照片里的如出一辙。“同志,想当兵吗?”军官的声音带着辽东半岛特有的金石之音。张洪存突然发现自己的视线模糊了,童年时摩擎父亲军功章的触感、邻居讲述辽沈战役时激动的神情,还有那些饿着肚子仰望星空的夜晚,全都化作滚烫的洪流冲垮了所有犹豫。
张洪存走向了向往的军营,成为一名陆军战士,矢志传承父辈荣光,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从此,陆军第67军的演兵场上多了一个比钢枪还坚韧的身影。
从“杠上飞”到“雄鹰”的军旅蜕变
初入军营的张洪存,胸膛里燃烧着一团火一一他渴望成为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军官,保家卫国。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一次班务会上,当他鼓起勇气说出“想考军校”的梦想时,副班长笑一声:“初中都没念完,还想当军官?蛤蟆想吃天鹅肉!”刺耳的话语像一盆冰水浇在他头上,血液瞬间冲上脑门。年轻气盛的他紧拳头,和副班长扭打在一起,迷彩服沾满了训练场的尘土。
事情闹到了连队。张洪存本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严厉的处分,可指导员却把他叫到了那间贴着作战地图的办公室。“打架解决不了问题!”指导员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军队不是逞凶斗狠的地方,而是把铁炼成钢的熔炉”。
那晚,他们聊了很久。指导员用自己从炊事员到军官的经历告诉张洪存:军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拳头有多硬,而在于心志有多韧;不在于能打倒多少人,而在于能扛起多少责任。指导员的话让张洪存受益匪浅。他忽然明白: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用蛮力争来的。
新兵下连那天,张洪存着调令的手心沁出了汗一一他被分到了全团闻名的“勇擒歹徒英雄六班”。推开班门的那一刻,荣誉墙上的锦旗刺得他睁不开眼:排长是一等功臣,班长是二等功臣,就连最普通的战士胸前都别着闪亮的三等功章。
“来了?”班长头也不抬地擦着枪,“英雄班的门槛,是用血汗垫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