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学习强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方面,进行了如下实践和探索。一是集纳优质内容资源,构建全要素多样态分众化的理论产品集群。我们通过优化整合阵地资源,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内容供给链路,广泛集纳社会各界的优质内容资源。二是强化技术赋能,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理论传播矩阵。近两年,我们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在内部引入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审校的基础上,探索推出智能化分发、个性化推送,注重算法技术在理论传播中的运用,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通过分众化、精准化传播,实现“信息找人”,确保有价值的信息服务触达有需要的目标群体,把“我们想说的”和“网民爱看的”、“平台提供的”和“用户喜欢的”结合起来,持续推动理论传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三是注重队伍建设,打造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的理论传播生力军。人才的关键首先在于人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解放,导向正确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必须把政治过硬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同时,要求全体同志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主导内容创作,在互联网的传播实践中,深深感到所有的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都要紧紧围绕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来探索,而且要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基本规律。认为新媒体传播绝不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直接搬到新媒体平台上传播,而是要从互联网传播规律来谋划网络传播,生产更多小切口讲述大主题、有“网感”、群众喜爱的融媒体作品,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可视化、分众化传播,提高主流内容的传播效能,探索用互联网思维助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现实路径。
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飞: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以5G、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迭代升级,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改变了理论传播生态。在此背景下,如何高质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第一,从技术迭代的趋势看,一百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理论传播基于传播技术的迭代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1900年以前基于报纸、通讯社和海底电缆等信息传播基础结构,英国和法国开启了全球理论传播的第一阶段;20世纪基于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基础结构,开启了理论传播的第二阶段;21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传播基础结构正在开启理论传播的第三阶段。第二,从信息传播态势来看,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传播主体多元化;二是传播内容海量化;三是传播环境复杂化。第三,如何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中国理论、中国价值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需要加强研究和继续投入。面对互联网时代党的创新传播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应坚持强基固本、创新为要,守正创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一是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二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三是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四是以国际传播为拓展;五是以人才培养为基石。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在万物皆媒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网络理论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重要课题。做好党的理论创新的网上传播,我认为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通过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增强理论传播的针对性,通过精准转化理论话语,提升理论解释力。通过传播过程的精准交互,提高理论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多措并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一是精准定位。以精准定位实现精准触达,是提升理论传播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从“人找信息”及时转变为“信息找人”,精准匹配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像钩子一样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才能有效提高理论传播效率,实现高质量传播。二是精准转化。话语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着理论传播的效果,准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能够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论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三是精准交互。交互性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基本特性,做好互动式传播是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的“顺势而为”,是推动理论传播力、影响力与吸引力、感染力同向而行的“乘势而上”。因此,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的有效性,需要打破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积极探索让理论传播“破圈”的新载体、新路径、新方法。要注重及时反馈,以受众的体验感和代入感为突破口,优化互动性环节,让受众群体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参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全过程。要积极调动受众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强化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与传播媒介以及与理论专家的互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有深度的理论转换为有温度的故事。把天下事讲成身边事,促进理论的高效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合肥日报传媒集团编辑出版中心网站编辑部主任、“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负责人潘琳刑:“皖中评”作为安徽首个市级融媒体原创网评栏目,始终坚持“传递主流价值、引领网络舆论、回应百姓关切、传递网民心声”,逐步成长为党的理论宣讲的重要阵地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第一座桥用“泥土味”代替“艰深感”。通过将宏大理论与本土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民生冷暖”为选题切入点,采用“理论 + 实践”的讲述模式,让内容自带泥土芬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变得可触可感。第二座桥用“指尖点”撬动“心尖热”。敏锐捕捉社会焦点、群众关注的话题,并快速发声,推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真正把党的理论入脑入心。第三座桥用“办实事”架起“连心桥”。从微小切口切入,既传播城市温度,又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广东省博罗县委书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周耿斌: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基层党委聚焦“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三大核心课题,探索出一套接地气、入人心的宣讲路径。在“讲什么”上,构建“金句+关注点 .+ 身边事”内容体系。精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朗朗上口的经典金句,传递理论温度;围绕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养老托育等群众“急难愁盼”领域设计宣讲课件,讲透政策与生活的关联;挖掘身边好人好事、先锋榜样,用“看得见的故事”让理论更具共鸣。在“怎么讲”上,打造“十个出来”(读、讲、演、唱、画、播、评、比、塑、问)传播模式,形成可听、可看、可感知的全方位宣讲矩阵。在“谁来讲”上,按照“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的思路,建强“干部+专家+百姓”宣讲队伍。党员干部带头开展三级书记讲党课、千人万户大走访,推动理论宣讲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专家学者依托“罗浮大讲堂”等平台,传递前沿理论;组建近300人的“百姓名嘴”库,会聚乡土能人、行业先锋、“五老”及网红达人,用群众语言讲好身边故事。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香铺营社区党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许艾芳:在推进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工作中,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香铺营社区针对社区常住老人和就业青年多样化需求,牵头建立了“家立方”文明实践联盟,打造“艾芳书记先锋说”微信视频号,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把思想引领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这样3分钟一个的视频做了66个。视频号内容理论水平不够高,内容不专业怎么办?我们请了专业导师来帮忙。香铺营社区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打造“理论导师工作室”,邀请李映秋老师每月驻点社区,借助专家力量培训“草根名嘴”。通过“邮票中的党史课”“老照片老物件展”等案例教学,帮助退休老党员将生活场景转化为宣讲素材;开设“Vlog制作指南”“宣讲稿撰写”实操课程,培育出商圈宣讲特色团队。参与的不仅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有许多热心居民朋友,让短视频内容更生动、更接地气。
中央音乐学院派驻陕西延安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丛榕:中央音乐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文艺为民的情怀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央音学子的血液中。2020年5月,学校探索开展“新时代宣讲师”工作,用文艺方式深入基层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党的温暖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身边。截至目前,30余位宣讲师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长期驻扎河南兰考、陕西志丹、西藏日喀则、新疆塔城等17个省(区、市)24个地市的县镇村,每年开展近3850小时、1000余次文艺宣讲,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文明实践员涂睿: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围绕理论传播,探索了三方面经验做法。一是找准群众“当前流行”的热门点。谁人气旺找谁,为此选派新闻宣传、理论宣讲、文艺活动、非遗传承4个领域的导师,结对全省100个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全省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二是抓住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点。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我们最该做的事,要学会把群众诉求转化为解题思路。三是紧贴群众“喜闻乐见”的需求点。不同的群体,对理论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点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改变理论的传播形式。如结合南昌网红城市定位,推出免费红色旅游线路,既传播理论,又助力城市宣传。
(本期微观点摘自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分论坛嘉宾发言)
【编辑:杭丽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