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价值:AI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探析
作者 田丽
发表于 2025年9月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与传播教育正面临深刻变革。作为连接公众与信息、社会与价值的关键学科,新闻传播不仅肩负着传递事实、引导舆论的职责,也肩负着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素养的传播者的使命。然而,近年来,新闻专业面临着生源下降、行业萎缩、教学内容滞后等多重困境,暴露出传统教育体系与现实需求之间的深层断裂。

尤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普及之后,从业者的劳动结构被重塑,新闻行业的技术边界不断延伸,新闻传播教育也必须从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人才目标等方面作出系统性调整。在这一背景下,教育者不仅要回应“教什么”“怎么教”的现实命题,更要回答“为何教”以及“教以何用”的价值追问。笔者从新闻传播学科所面临的多层次挑战出发,探讨新闻传播教育在理念、结构与方法上的重构路径,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新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改革提供系统性的思考框架与行动参考。

一、问题导向:教育困境的诊断逻辑

当前新闻与传播教育正处于剧烈转型的十字路口。表面上看,问题出现在学生就业难、行业吸引力下降、课程滞后等环节;但深层次来看,这些现象背后暴露的是教育逻辑、知识结构与行业生态之间的系统性失调。笔者从三个关键维度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当前困境展开剖析。

1.劳动力价值的挤压与重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展,新闻行业中的大量初级智力劳动被算法快速替代。例如,文本生成、语义识别、智能剪辑、事实核查等曾被认为属于“专业编辑技能”的工作,已广泛实现自动化。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新闻生产的流程,也削弱了传统技能的稀缺性,使得曾经需要多年训练才能掌握的能力,如今借助工具就能快速复制。

这种转变对新闻教育构成了根本性冲击。一方面,课程设置中大量以“基础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模块失去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教育体系仍坚持“知识灌输式”的教学逻辑,忽视了学生在应对复杂真实问题中所需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伦理判断,其培养的人才将难以在高度技术化的新闻实践中找到立足点。未来新闻人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匠人,而是具备技术理解力、人文判断力和价值辨识力的复合型从业者。

换言之,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必须从教授“如何写出一篇新闻”转向“如何理解信息逻辑、调度技术工具并做出公共价值判断”。这不仅是技术更迭的产物,更是时代对传媒专业重新定义的结果。

2.行业萎缩与教育供需失衡。除了技术冲击,新闻教育面临的第二重困境来自行业自身的系统性收缩。近年来,报业、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广告收入、发行份额和受众黏性等多项关键指标上持续下滑。这种行业生态的收缩,直接压缩了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的就业出口。一方面,传统岗位锐减,新媒体领域虽在扩张,但其岗位更偏技术、运营、算法分析等技能型方向,导致传播专业人才“对口就业”比例下降;另一方面,优质生源对新闻专业的报考兴趣明显降低,部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录取分数线逐年下滑,甚至出现招生困难。这种供需结构的错位形成恶性循环,行业衰退降低了专业吸引力,招生质量下滑又反向影响专业声誉与毕业生就业水平,从而加速整个教育体系的边缘化风险。如果不打破这一循环,新闻传播学科将面临“高等教育中的低成长区”的尴尬局面。

3.教学内容陈旧与学生策略性应付。技术冲击与行业收缩虽然是外部变量,但新闻教育自身的内因也不容忽视。当前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停留在20世纪大众传播范式之下,以5W1H、议程设置、媒介即讯息等经典传播理论为核心内容,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讲授与学生笔记的传统模式,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力与理论的再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生成式AI的广泛可及背景下,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智能工具完成作业、撰写论文,甚至模仿“人机对话”生成“伪作业”。这类现象反映出学生并非缺乏能力,而是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结构性的“策略性对抗”,即不再相信课程内容对现实有意义,转而以“完成任务”为唯一目标。

这不仅挑战教师的权威,也挑战教育本身的可信度。当课程内容无法连接现实问题、无法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时,教学将退化为一种“合规流程”,失去育人的本质功能。更严重的是,如果教学系统不能及时纳入AI等新工具的正当使用方式,亦无法建立起关于技术伦理的教学体系,那么新闻教育将不仅失去学生,也将失去时代的主导话语权。

总而言之,从劳动力结构的根本变革,到行业吸纳能力的持续收缩,再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断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不是单一问题,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教育危机。这种危机的本质,是在技术、行业、教育三重张力中,新闻教育失去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路径清晰度。因此,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正视困境,才能在变局中重构新闻传播教育的新逻辑与新愿景。

二、根源探析:教育系统内部的“病灶”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问题表面来看似乎主要源自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但若深入剖析不难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系统内部的“病灶”长期未被有效清除。

1.课程结构断裂:人文与技术“两张皮”。当前许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回应“技术时代的呼唤”时,开设了“数据新闻”“媒介算法”“AI写作工具使用”等课程,似乎在技术维度上有所推进。但事实上,这些技术课程往往是作为“附加模块”生硬地拼接在原有人文课程体系之上的,未能形成贯通的知识结构,以致呈现出“人文修道院”与“科技网吧”并置的畸形景观。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