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卓越人才培养
作者 廖圣清 钟美丽 高根茂
发表于 2025年9月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与机器的交互构成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过去的计算机中介传播(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正逐步演变为人机传播(Human-MachineCommunication)。前者通常将计算机视为人类交流的媒介。然而,人机传播研究中,人工智能是一种类似人类的实体。它参与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工智能中介传播,二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动。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充当传播媒介,也可以作为传播者。同时,人类与算法特别是聊天机器人的交互,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人机协作形态。从社交机器人技术到机器编写的自动化新闻,人机协作正全面重塑新闻制作、内容交付和受众参与的各个环节。新闻生产也演变为人类和机器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然而,新闻传播学科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有效回应新闻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应将人工智能的技术结构与文化内涵融入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新闻传播在人类社会中的必要性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基于媒介同步性理论(Theoryof MediaSynchronicity),传播由两个主要过程组成:信息传达(conveyanceofinformation)和意义趋合(convergenceonmeaning)。这两种传播过程既包含认知层面,也包含人际层面。新闻业也一直在大众传播语境中实现理论化,旨在促进记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惠关系。因而,新闻传播的社会意义,既体现在促进信息交换,也用于塑造社会关系。

1.新闻传播促进信息交换。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新闻传播经历了从信息传输(informationtransfer)到信息交换(informationexchange)的转变。印刷时代,记者主要通过纸面上的文字与公众交流。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是单向的,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是非同步的。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充当着知识中介的角色,通过专业化的信息筛选、整理和解释,将复杂的社会现实转化为可理解的公共知识。这种知识社会化传播具有三重功能:首先是认知功能,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次是协调功能,通过共享信息基础促进社会协作;最后是教化功能,在信息传播中传递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

然而,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呈现出内容多媒体化、形式超文本化、结构去中心化和关系互动化等特征。公众成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积极参与者。信息交换类型更为丰富,与传统的纯文本即时通讯大为不同,社交媒体支持音频、视频和图片分享。计算机中介传播研究考察通过网络连接的数字设备交换信息,如电子邮件、短信、社交网络互动、视频会议等。在这些混合情境中,信息交换既可以是异步的也可以是同步的,既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面向更广泛的受众,从而模糊了传统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这种新闻生态要求新闻业超越机构中心主义,探索网络化、社会化的新闻理论体系。人工智能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从媒介技术视角研究信息交换的理论边界。信息交换的主体已由传统的人际互动延伸至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过程。聊天机器人或社交媒体机器人可通过编程实现与单一受众的直接信息交换,形成双向同步互动,或以一对多形式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这一转变为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深入理解技术在承担多重传播角色时所引发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奠定了研究基础。

2.新闻传播塑造社会关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人们如何相互联系。有学者指出,无论使用何种媒介,传播者都受到相同驱动力的激励,因此可以通过非常精简的媒介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新闻也是一种关系活动,它发生在记者和消息来源之间、记者和受众之间、记者与技术人员,以及新闻编辑室内的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框架构建和舆论引导等方式,参与公共讨论空间的形成和维护。这种公共领域的建构过程不仅涉及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交流和社会共识的形成。

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社会关系构建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技术赋权使得更多社会主体能够参与公共讨论;另一方面,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导致社会分化和共识破裂。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机构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动态更为复杂。当前新闻机构出于各种原因依赖人工智能平台,如开发成本高、缺乏资源以及对其使命的不同愿景,这可能限制其自主性。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人类与机器的互动关系可能削弱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信任和友谊的能力,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因此,要求新闻传播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坚持其社会整合的基本功能。

二、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影响

学科(discipline),指对某种现象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通过学术训练或思想训练来维持。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核心挑战是:人工智能以及人们与它的互动,并不能完全融入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人们如何与他人交流而形成的传播理论范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正深刻影响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人工智能作为传播主体的功能角色,二是人类与机器关系的动态演化,三是人类与技术之间本体论边界的不断重构。

1.人工智能作为传播者,代表人类创作。传统传播理论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将传播视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然而,当人工智能开始承担传播主体的角色时,这一理论框架面临根本性挑战。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修改、增强甚至生成消息来实现传播目标,代表人类进行创作。其结果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信息流和社会进程中重新定位,从而挑战了新闻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假设。“一个人在与谁互动”的问题转变为“他们在与什么互动”。这表明,传播不再是一个只有人类参与的过程。普通用户也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图像、视频内容,传统新闻专业教育所强调的技术技能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种技术门槛的降低不仅是工具层面的变化,更是对新闻专业合法性的根本性质疑。因此,需要持续监控和评估记者的算法素养,以保证其在新闻实践中防范伦理问题。

当前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应用,已经从简单的数据整理拓展到复杂的新闻写作。大语言模型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在体育赛事、财经数据、天气预报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人类记者的水平。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