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转型与实践逻辑
作者 胡沈明 冯欢欢
发表于 2025年9月

作为应用型学科,实践技能与职业价值观念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两大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为新闻传播学学生职业价值观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好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便能实现学生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然而对于实践技能,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媒介技术等急速变化,实践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其对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当前,以ChatGPT和DeepSeek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突破性发展,不仅重构了信息生产传播范式,更引发了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一方面,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生产的速度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这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出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理解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新闻传播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对于进一步厘清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未来的出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影响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内容、方式以及价值目标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其中“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新闻传播学作为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为谁培养人”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充分理解影响新闻传播教育的要素对于进行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和改革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

1.政治决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价值指向。列宁认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著名的“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其后又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提出“笔杆子”论断,在毛泽东的构想中,一方面,“枪杆子”是“笔杆子”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笔杆子”又具有“枪杆子”无法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指出“党媒姓党”,还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近十年来,媒介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始终没有变。在主流媒体建设方面,从推动媒体融合(2014年)到建设“四全媒体”和全媒体传播体系(2019年),从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2年)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024年)。与此同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相关机构加大政策法规制定的力度,推动政策管理与技术同步发展,统筹发展和规范。

新闻传播行业与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关系密切,原因在于信息传播活动具备强烈的社会动员属性,影响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息息相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智能媒体时代,信息、战争、科技、政治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模糊,社交媒体无法摆脱被武器化的命运,信息战、舆论战、认知战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体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更加凸显。

2.社会需求决定新闻人才培养的业务指向。新媒体发展的核心是其对传统媒体运行机制的颠覆:一是在运行层面,从专业媒体进入人人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的专业属性有所降低,媒体人工作的成就感有所降低。二是在信息层面,从对信息的关注到对情感的关注,情感的重要性大于信息的重要性,情绪价值成为内容运作的关键词,社会进入“后真相时代”。三是在经济层面,传统媒体的资本补偿能力大大降低,广告流向以B2C和C2C为主,作为中介的传统媒体被平台媒体侵蚀。四是在文化层面,参与式文化替代了传统的接受文化,传统媒体转变为参与者之一。五是在关注对象上,网络生活成为关注对象,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性不像以往那么强,传统媒体失去了关注的焦点,同时由于社会运行的数据化,平台媒体在信息上处于天然的优势地位。上述变化表明,情绪和情感取得了像信息一样的地位。

智能技术浪潮的冲击下,社会环境处于不断变动与重构之中,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场景化时代已然到来。社交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发展与算法推荐系统的深度介入,正在重构当代社会的风险认知与信息获取范式,数字技术将周围的环境连接成为一个虚实共生的世界,也将传播从媒介空间延伸至物理空间,创造了“空间即媒介”的新型传播生态。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传播主体的技术赋权与算法中介化进程使得社会信息高度细分化,共同构建了消解生活不确定性的新型治理机制,如基于LBS的地理围栏技术将天气风险转化为精准预警,交通大数据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实时路况推演,娱乐资讯依托协同过滤算法完成用户画像匹配。这种“算法秩序”的建立,实质上构成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所言“风险社会”的数字化应对策略,通过定向消解信息的不确定性来重构现代社会的认知框架。智能媒体所带来的这些变化表明应对技术不确定性、重塑主体性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

新闻传播教育亟须构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生态体系,依靠数字化转型与媒体深度融合背景,洞察用户需求痛点。这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重构,让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紧贴时代需求,从而塑造兼具家国情怀与数字素养的新型传播人才,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坚实支撑。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我们不仅要从信息传播活动来考虑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内容,还需要从主体性、情感性以及对抗性等方面来考量。

3.行业趋势决定新闻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自社交媒体技术产生以来,人人皆媒,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网络传播的内容开始由信息传播向情绪传播转向,网络传播的方式向群聚传播转向,信息、情绪、社群(含社群角色、社群规范、社群意识、社群冲突等)等均嵌入网络热点事件的生成和传播之中,新闻宣传工作向新闻舆论工作转向。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