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
作者 项国雄 郑盼盼 刘然
发表于 2025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既驱动全球经济结构与产业形态的重塑,亦重构了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根本机制。当前,人工智能正从基础媒介工具,演进为人机协同、内容共创与流程再造的核心驱动力,催生了传媒从业者知识、素质、能力的重构。传媒教育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系统谋划、主动融入时代变革,加快构建传媒教育新格局。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传媒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不仅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还能深度融合并渗透嵌入各个学科和产业,形成新业态,引发人才需求结构变革、人才素质能力重构。

1.人工智能变革传媒岗位需求。在传媒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至信息采集、主播合成、线索收集、人机协同内容生产、用户画像、算法推荐和精准传播、沉浸式情景生成和用户互动等全链条。人工智能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深刻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方法,也重构了传媒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布局。当前,传媒业劳动力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纳入了97个数字职业,与传媒业相关的占新增近 30% ,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师、短视频编导、数字出版编辑、全媒体运营师、社群运营师等,展现了数字职业的快速增长趋势。综合多方数据表明, 85% 的全球头部媒体机构已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岗位,每年将成倍增长;提示工程师(PromptEngineer)或AI协同专员、虚拟现实(VR)新闻导演、虚拟偶像/数字人运营、数据叙事记者、AI伦理专员等,按年 30% 以上增长。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23),2027年前传媒业将净减少 4% 岗位(约80万个),但AI相关新职业创造270万个机会。2024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测算了“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结果显示,编辑为6个职业指数较高之一,意味着编辑职业受大模型影响较大。

2.人工智能重构传媒人才素质。人工智能在新闻写作、文本编辑、视频音频剪辑、播报员等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任务中优势显著。在信息标注、基础代码编写、内容生成等高智力领域,人工智能依托算法模型,也逐步显现其远超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与持续工作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向信息采集与识别、多模态内容与场景生成、用户画像与算法推荐等高价值范畴延伸,推动传媒业劳动力市场向高技能、创造性岗位转型,进而也对劳动者数字素养与跨领域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人工智能的融入促进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变革,学生需要具备面对未来复杂不确定性时代传播变革的适应力,包括自主性和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跨界思维、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能力、跨媒介叙事能力、人机协同能力、驾驭人工智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管理决策能力、人际链接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指出,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将成为21世纪决胜职场的关键能力,即“非编码能力”。笔者认为信息传播是要实现信息接受、认同、共情和意义构建,其从业者更需要这些“非编码能力”,同时,还应增加责任力、道德力、自信力、内驱力等非智力因素。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需从传统的I型人才(采编评写)向T型(融媒体内容生产 策划 ∣+ 运营)乃至“型人才(人机协同、跨媒介叙事、伦理治理)转变。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传媒教育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提到,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探索“人工智能 + 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建设“通用 + 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我国高校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截至2025年7月,全国有百余所高校设立数据新闻、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智能传播、计算传播学、人工智能与媒体应用、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智能传播与计算社会科学等专业方向或实验班,开设跨学科课程、跨学科综合实践项目、跨学科前沿领域专题教育,开展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结合新闻传播新文科建设优化调整或设置人文教育与理工教育融合的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和未来专业,如计算传播学、智能传播学、智能影像艺术、具身智能等。笔者重点围绕高校开设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本硕博贯通(含本硕贯通)、书院制和工作坊、双学士培养等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改革关键核心领域的典型探索进行阐述。

1.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多层次架构系列人工智能课程。近年来,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根据学校开设“AI大课”撬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总体部署,在学校本研融通的AI-BEST(Basic基础、Essential核心、Subject进阶、Thematic应用)课程体系框架下,开设若干门AI通识课、 AI+ 新闻学或传播学应用课、新闻学或传播学与AI的交叉融合课,打造新闻传播 +AI 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加快构建科学智能创新生态,形成“AI素养—AI能力一AI创新”多目标、多层次的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为学生搭建“ AI+ ”的创新立交桥,构建I-STAR(AI创研、Skill技术、Thinking思维启蒙、Application学科融合、4RAI时代的教育使命)课程体系,学校开设近百门“ X+ 人工智能”交叉课程,新闻学院开设“算法新闻”等课程,提升学生驾驭人工智能和协同创新的能力。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