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作者 胡雨雯
发表于 2025年9月

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它指的是源于文化主题、经由创意转化且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产品。作为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深度融合的产物,文创产品以富有趣味性的文化内核和独特的创意表达方式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了创新驱动力,在增强受众文化认同感、促进多元圈层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下文简称“央博”)是一个集艺术展示、互动体验、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于2022年7月23日在北京启动。“央博”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海量的文化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推动形成文化遗产活化、年轻群体深度参与的数字化文化传播生态。在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央博”积极借助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广泛传播,相关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为其他文化服务主体的工作创新提供启示。

一、坚持理念创新与技术赋能,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

文创产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够突破宣教式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局限,通过新颖的产品设计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央博”秉持创新理念、融入先进技术,对文创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优化,成功让文创产品以更具时代感的姿态走入大众视野,为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筑牢了群众基础。

1.融入时代元素,促进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相融合。亚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群体内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且有别于主流文化的小众文化形态。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互鉴具备显著的双向赋能作用:对亚文化而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丰富其內涵,使其不再局限于浅层表达从而更具文化厚重感;对传统文化来说,亚文化的新潮风格与创新形式能够打破其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增强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吸引力。文创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产品设计与传播理念,深入把握年轻受众的实际喜好,在产品中融入具有时代特点的亚文化符号,切实推动传统文化的高质量现代化转化。

在2025年1月举办的“何以博乐”全国博物馆精品雅集上,“央博”推出了“云冈石窟毛绒小佛”“敦煌伎乐天限定手办”“中国文保链镇水兽立牌摆件”“三星堆立体雕刻本”等一系列饱含新兴文化要素的文创产品。其中,“敦煌伎乐天限定手办”巧妙地将哗哩哗哩“二次元”文化圈中的虚拟偶像“22”“33”改造成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既满足了二次元爱好者对角色形象的审美期待,又通过对伎乐天服饰、乐器、舞蹈姿势的还原彰显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此类文创产品,青年受众可以从自身熟悉的文化现象入手,逐渐将欣赏的眼光迁移到产品所蕴藏的文化寓意或传统工艺上,逐渐深化对传统文化及传承意愿的理解层次。

2.强化人机协作,推动文创产品生产流程革新。随着大数据、神经网络等基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语言大模型的升级迭代,AI逐渐成为文创工作者的得力伙伴。凭借强大的逻辑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AI能够为文创设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助力文化创意的生成。

2025年3月,“央博”在“AI+创作者经济论坛”大会上公布“英艺数”数字资产平台。该平台旨在服务文创工作者、数字艺术家等主体,探索新型数字艺术资产创作、运营、展示的新型路径。在文创产品的设计环节,央艺数可以基于AI技术展开智能生成、数据分析和风格适配,帮助创作者快速提取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数字化重构,切实提升了创意孵化与产品优化效率。除直接为产品创作提供支持外,央艺数平台还通过整合区块链存证、智能侵权检测等工具助力解决文创产品的流通溯源、创作确权等重要问题。央艺数平台不仅提升了数字文创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效率,还优化了实体文创产品的制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实体与数字产品的高效转化。这样的生产与传播形态既可以保障文化信息的精准传承,又拓展了文创产品的创作边界,为传统文化擘画了创新发展的数字路径。

二、优化叙事场景与分发渠道,形塑传统文化传播新生态

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愈渐富足,对信息的传播与呈现方式产生了更高要求,以往单一的叙事场景和有限的分发渠道阻碍了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的深度触达。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