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塞罕坝故事国际传播的路径优化
作者 张笑尘 张金凤
发表于 2025年9月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全国上下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2021年9月,“塞罕坝精神”被纳入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塞罕坝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奉献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塞罕坝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值得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塞罕坝的故事不仅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更是全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份珍贵精神财富。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的围场境内。它曾经是一个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高原,因历史变迁和人为因素遭到破坏而成为一片荒漠。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三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 11.4% 提高到现在的82% ,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一、塞罕坝故事国际传播的新契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树立了自身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塞罕坝的成功案例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112万亩人工林海建设,创造了绿色奇迹,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治理、生态修复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可供参考。“塞罕坝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另一方面,塞罕坝故事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生的中国智慧。“塞罕坝精神”承载着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民族品格,其蕴含的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得到了国际认同。“塞罕坝精神”的国际传播增强了文化自信,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实际行动与领导力,增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

智媒时代,传播技术和手段的革新为讲好塞罕坝故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质的飞跃。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塞罕坝的故事可以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全球受众。例如,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报道,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塞罕坝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过程,这种深挖地方特色的传播方式能够更深刻地打动人心。同时,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定制化传播内容,从而提升传播效果。此外,智媒时代的跨文化传播还强调与受众的互动性,通过设置话题讨论、线上活动等形式,激发海外受众对塞罕坝故事的兴趣和参与感,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二、塞罕坝故事国际传播的核心要素

在国际上讲好塞罕坝故事的基础是要精准把握塞罕坝故事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理念、“塞罕坝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果。这些要素不仅是塞罕坝从荒原变为绿洲的关键驱动力,也是其能够感动世界、引发共鸣的重要原因。这些核心价值要素共同构成了塞罕坝故事的灵魂,为其在国际传播中赢得了广泛认同和深远影响。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塞罕坝生态修复这一极具代表性的范例,实现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其在调节周边地区气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领域的一个标杆性典范,塞罕坝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正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其国际影响力也处于持续攀升的状态之中。所以,在面向国际进行传播时,必须全方位、充分地展示塞罕坝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其中涵盖了它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以及促进碳汇能力提升等诸多方面的卓越贡献,从而使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塞罕坝生态修复工作的重大意义。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