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行业变革推动了传媒教育重心的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故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传媒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随着传统媒体入驻各大流量平台,人才招聘需求也有了相应的调整,各传媒单位招聘职位均与新媒体相关,其中政治素质、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具备互联网思维等能力成为岗位竞聘的关键。为应对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人才需要,高校传媒教育应以不断迭代的媒介技术为导引,全面布局传媒教育“脱虚向实”,重新确认应用型传媒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促进传媒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优化与创新。传媒创新人才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更是对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观照。
一、传媒人才培养需锚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信息技术的迭代和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传媒教育必须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推进。传媒人才创新素质的养成和传媒院校的教育环境密切相关,从宏观层面来看,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外部场域的影响,各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投入、人才吸引力、科研投入、学生资助等人才培养措施上存在差异性。为推进创新传媒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传媒院校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创新教育发展与时代同频。中国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型进程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传媒教育带来发展挑战,面向未来的传媒教育创新必须站在统观全局的高度加强顶层规划。新闻传播学科在国家治理体制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注重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深化推进“双一流”“双万计划”“四新”改革,营造适宜创新人才孵化的良好政策环境。为此,传媒高校人才培养应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家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需求,高质量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传媒人才类型,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传媒院校人才培养应具备未来式发展眼光,我们可以借鉴新工科教育发展理念,着重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为此,传媒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现实和未来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熟练掌握全媒体业务技能和传播规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传媒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加快构建区域性创新知识中心,强化传媒院校高等教育功能与地方经济发展协同,修正传媒院校教育供给侧与地方经济市场需求侧脱节的现状。在“四新”改革背景下,深化新文科改革,以创新人才驱动产业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前媒体服务社会治理的各种模式在全国各地各级媒体间深入推进,媒介广泛介入教育、就业、扶贫等社会经济民生领域,高校与传媒机构和企业合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借助自身优势提升社会服务效率,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创新。如浙江传媒学院与网易共建的“浙江传媒学院网易产业学院”,着重培养学生元宇宙、数字文化、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知识,以创新动力服务地方发展。
二、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把握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厘清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一创新能力》中将创新能力定义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要素构成,是知识储备、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个性的综合表现。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能力是指传媒专业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学习和未来工作实践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新文科背景下卓越传媒人才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与能力,还应具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创新实践执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