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解放日报》 的劳动动员策略探析
作者 张倩
发表于 2025年9月

延安时期,面对陕北根据地内忧外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开展大规模劳动生产被赋予“自救”的重大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解放日报》作为根据地具有指示文件性质的党报和干部的“学校”,针对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环境等方面,通过多重劳动动员策略,在延安大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塑造新型劳动主体:树立标准与典型示范

《解放日报》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首先旨在解决广大军民群众“学谁”“向什么方向走”的问题,通过树立符合革命需求、具有高度生产积极性和政治觉悟的“新劳动者”典范,并通过这些意见领袖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大规模劳动。

1.建立重评价、有素质的新型劳动者标准。《解放日报》将劳动与乡土圈层评价紧密关联,以“好”“善”等评价激励劳动者。其中,“面子叙事”成为劳动话语的典型表征之一。例如,据《解放日报》消息,政府对陈长安说:“荒你尽管开,开下来都是你的。”陈长安想:“啥都给安置了,干不好,人家笑话。”他便发誓要好好干。此外,该报发表大量劳动英雄获奖感言,以“面子”评价作为说服依据,如报道陇东区劳动英雄孙万福称:“值得值得,从古至今,谁看得起庄稼汉?”该报通过“吃得开”“看得起”等话语表达,将劳动实践、劳动成果与圈层评价直接挂钩,借用乡土社区的公共评价塑造新型劳动者标准。

另外,在《解放日报》话语中,劳动不仅可以维护个人评价,还可帮助个人提高自身素质。该报通过塑造“好人”的新型劳动者标准,鼓励群众培养劳动素质、积极生产,从而赢得社会声誉。如该报称赞工人劳动英雄杨继兰“老老实实,埋头苦干,能团结人,不误工,不骄傲”;将女劳动英雄李凤莲的优秀品质总结为严守纪律的精神、生产质量高、帮助改造“二流子”、阶级友爱和参加反特务运动五个方面,赋予其极高的公共声誉和社会地位,并强调新型劳动者受到党和政府(如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物质与精神嘉奖,将其社会地位和政治荣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树立了重评价、有素质的新劳动者的标准参照。

2.系统塑造劳动英雄典型,激发劳动扩散效应。《解放日报》通过规模化、集中化报道系统塑造劳动英雄典型,大量通讯连篇展开,如《志丹朱光财全家积极劳动开荒运盐均比旁人早》《放下头又拿起针线——记妇女劳动英雄刘女儿和曹女子》等,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动员群众参照和模仿。1943年7月至同年年底,《解放日报》就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进行了充分的会前、会中和会后宣传,累计报道50余篇;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劳动英雄宣传;会议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报道,还有多次占据一整个版面的情况。《解放日报》通过典型叙事塑造劳动话语的“代言人”,有力激发了劳动扩散效应。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吴满有的事迹,并在同一期连续发表《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等3篇社论,号召“成百成千的吴满有涌现出来”,这在纸张极为珍贵的边区颇为罕见。该报运用通讯、特写、专访、社论、诗歌、木刻版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持续性、高密度的报道,突出先进者的成绩、落后者的追赶,多使用开垦亩数、纺线斤数等具体数据增强劳动英雄事迹的感染力。1942年9月至12月,仅对劳动英雄赵占魁个人的报道就超过29篇。围绕吴满有、赵占奎、马杏儿、杨朝臣等劳动英雄进行的典型报道,大量使用了“强烈响应”“欢呼振奋”“汹涌澎湃”“热烈紧张”“加倍赞颂”等高强度情感词汇,有效提升了个体劳动行为的社会性动力,激发集体荣誉感。

总之,《解放日报》就是通过树立新型劳动者标准、激发劳动典型的圈层扩散效应来实现劳动动员。

二、构建新型劳动秩序:协调关系与规范实践

除了塑造新型劳动者,《解放日报》针对劳动过程中“如何做”的具体问题,通过协调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实践来构建新型劳动秩序,提供政策保障和组织方法,化解实际矛盾,将个体力量有效组织起来。

1.构建新型干群关系,促进劳动协作。信任是乡土社会关系的核心逻辑,《解放日报》通过呈现干群劳动互惠机制动员协作生产。首先,广泛报道通过人际“帮”“带”“换”等方式协作生产所取得的成效,报道青救会等组织成员、劳动模范为群众及其家庭无偿耕种事迹,“代耕”的系列报道广泛出现。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